【明報專訊】曾經就豆腐渣校舍發起公民調查的四川維權人士譚作人早前在成都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汶川大地震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危機可以變成轉機,不過中國經常在好的轉機,向更壞的方向轉變」,他批評當局將遇難學生家長的正當申訴當成維穩問題,令校舍問題成為一個「尾巴」,如果不將這個「爛尾工程」剪掉的話,則談不上當局所謂「災後重建取得了重大成就」。
煽動罪成囚5年 出獄後曾低調
現年64歲的譚作人2009年被捕,2010年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囚5年,2014年3月出獄。其間譚作人曾經轉趨低調,不接受傳媒訪問。他解釋這是因為他的岳父母已經90多歲,他決心不能再出事,要為他們養老送終,而兩老在2015年至2016年1月相繼過身之後,2016年2月,譚作人向中央提交公民建議書,繼續請求國家調查是否有豆腐渣校舍工程問題。
難忘災民訴苦 逐村派問卷查真相
「曾經我在北川中學,手上拿了一大把那些學生的筆,壓壞了,我就說,我要對得起手上這些筆。」譚作人在地震後與另一名學者楊雨以調查地質次生災害的名義在災區停留了20多天,由於當時除了地質調查的車輛外,其他車輛均無法進入災區,因此包括遇難學生家長在內的不少災民,一見到外來的車就湧上前,握茈L的手反映情G。譚憶起當時情形亦不禁哽咽,想起當時災民恍似見到救星,他因而覺得無法迴避、必須面對,於是與其他志願者一起做公民調查。
「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一個村一個村,一間學校一間學校地拜訪」,譚作人當年編製調查問卷,讓學生家長填寫,附有貼上郵票的回郵信封,他還為此專門租用一個商業信箱,但收到了十幾封回信之後,信箱就被有關部門關掉,「郵政局曾經通知我去取信,說『譚老師,你再不取就收不到了』」。不過譚作人發起調查後兩次被警察帶走,信件都被警方帶走調查,現時他留下的原始材料已經不多。
倡一家一家申訴 「一起去不利穩定」
對於遇難學生家長長期上訪,譚作人有不同意見,「中國人仍然無法擺脫農耕社會,要找『青天』去上訪的思維模式」。他一直主張良性互動,「讓公民和政府處在『弱對抗』的狀態」,「5·12遇難學生家長有權向政府提起申訴,這是他們的權利,而政府的職能就是主持公道」,他建議家長循正常民事訴訟渠道申訴,而且是一家一家地去、不要一起去,「這樣不會影響社會穩定,而如果能夠解決問題,恰恰有利於社會穩定,但是如果事件變成了維穩問題,那就沒有意思了」。
川震十周年來臨之際,譚作人再次寫信給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他歷次上書都是「有去無回」,曾經交給四川省人大轉交,對方一開始不收,過了一個月回覆稱,「不知道如何處理、送到哪個部門」。譚作人回答:「如果不知道怎麼處理,就不如封存。」他還向中辦、國務院、信訪局、紀委等的公開信箱寫信,譚作人笑說,自己並不樂觀,但是會堅持。
譚:禁提豆腐渣 損政府信用
今年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映秀鎮視察時稱,災後恢復重建取得歷史性成就,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被問到如何評價「5·12」大地震在中國歷史的地位,譚作人說,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危機可以變成轉機,不過中國經常在好的轉機,向更壞的方向轉變,「原本很小的成本可以有很大社會效益,我們在搶險救災階段不能去講它(豆腐渣),在災後重建階段也不能講它,災後重建已經完了還不能講,讓我們對政府的信用,對國家的法治、法律,對社會的公平公正失去信心」。譚作人說,現在災區已經所謂「取得非常大的建設成就」了,但至少還有一條「尾巴」,如果國家要把整個「5·12」當成一次可以歌功頌德的「偉光正」(偉大、光榮、正確)的事情,「那麼我希望把這個尾巴剪掉,不要讓校舍的問題成為一個爛尾工程」。
明報記者 林迎 四川報道
下期預告:港醫生10年跟進 嘆捐款漸減
[川震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