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供應商再出事 議員促檢討入藥政策
【明報專訊】2009年發生歐化藥業生產的藥物受毛霉真菌污染事件後,醫管局採購高用量或高風險藥物時,會考慮多於一個供應商。據悉,今次涉事的鉀丸大部分由一間藥廠提供,因有關藥廠突然停產,令局方要急忙找尋代替品。醫管局回應稱,凡是用於治療慢性疾病而每年有超過10萬名病人使用的藥物,醫管局會考慮從多個供應來源採購。目前需長期服用鉀丸的公立醫院病人大約有3萬名。
現10萬人使用藥物方考慮多個供應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表示,國際協調會議2014年已頒布相關指引,有3年時間讓醫管局應變,逐步淘汰有問題的藥,但醫管局去年底接獲藥廠通知將停產才急忙找代替品,黃批評醫管局做法被動,跟隨國際標準的步伐亦落後,「無理由不知道新的國際標準,無理由要藥廠話你知,好像他們(醫管局)沒有角色」。
黃說醫管局2014年得悉新標準後,應主動檢視所用藥物有沒有超標;是次鉀丸事件發生後,亦應檢視入藥政策,包括有否參考安全指引,以及何時才考慮多於一個供應商供藥。她說已去信醫管局,要求交代尚有沒有其他藥物的任何雜質含量超出國際協調會議的新指引。醫管局回應本報稱,沒有收到其他藥物供應商通知有藥物超過新修訂的標準。
去年底知鉛超標 衛署本月刊警示
另外,本報3月7日向衛生署查詢事件,署方3月9日回應本報時承認,去年底已接獲藥廠通知有關鉀丸含鉛量超標。衛生署接獲本報查詢後逾一周,即3月15日,才在其網頁刊出安全警示交代超標事件。另本報上周仍可在市面藥房買到是次含鉛量超標的鉀丸Slow K。黃碧雲批評衛生署做法遲緩,而且在事件上未發揮應有的監察角色。衛生署表示,已要求諾華通知其客戶有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