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進舊式街市,有時會看到一些標示價錢的符號,原來它們是中國數字花碼,又名蘇州碼子。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入行40多年,以前常寫花碼,亦留意到花碼逐漸式微。他向鄭琬樺(嘉諾撒聖心學校,六年級)介紹花碼用法。 據說花碼起源於南宋時期的蘇杭一帶,多用於商業用途。麥師傅說在1980年代以前,香港的小巴牌、餐館及街市等常用花碼,然而愈來愈多外傭來港,加上香港有很多外國人居住,他們看不懂花碼,香港人漸漸慣以阿拉伯數字代替花碼標示價錢。 琬樺曾見過花碼:「我之前搭紅van(小巴)時見過類似形狀的字。」她本來感到難以理解,聽過麥師傅講解後便改觀,她說:「花碼都不算很複雜。」琬樺認為花碼很有趣,可由此認識香港的歷史文化,但她始終看不慣。相較而言,她比較喜歡阿拉伯數字,因為「比較方便」。麥師傅則認為「阿拉伯字與花碼字比較,花碼字相對清楚,就像我們寫支票,除用阿拉伯數字外,都要寫中文字,才更清楚」。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5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