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教育局去年向全港小學發放10萬元,今年再向全港中學發放20萬元一筆過津貼,教育局長楊潤雄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長遠來說是否需要這筆開支,要看看首兩年的成效如何。多名校長擔心若無痡`津貼,STEM教育會如「燒煙花」無以為繼。有小學校長更指出,長遠應在小學加設實驗室技術員職位,協助並非讀科學出身的常識科教師做實驗。
明報記者 鄧力行
中學:耗材沒津貼亦要買
津貼中學議會執委、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表示,20萬元津貼一般用來配置教學設施,例如3D打印機、VR鏡等;也會資助學生參與活動和比賽、購買會消耗的材料。
他坦言之後未必再有津貼,但教育不可以「放煙花」,有些消耗品是不可或缺,例如3D打印用的膠,若以後再無津貼,便要從其他資源調撥。他認為當局應考慮提供恆常津貼,否則出現「燒煙花現象」便不理想。
小學:器材費用每年需10萬
津貼小學議會執委、聖公會天水圍靈愛小學校長孔偉成指出,該校獲得的10萬元津貼用來買雷射切割機和平板電腦等硬件等;也有津貼教師到新加坡考察。
他說器材需要維修和更換,也要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購置新器材和軟件,每年約需要10萬經常開支,如果津貼只有一次,學校有需要便要另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若教育局能提供經常津貼,學校就能與時並進。
一筆過津貼 稱難長遠計劃
教育局早前在樂富的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內設立STEM教育中心,添置較先進的3D打印機和雷射切割機供學校使用,中心隔鄰的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可說是最大受惠者,校長王伯基說有些學校得到資源後,一下子買很多器材,但是否懂得使用卻成為疑問,加上津貼是一筆過,教育局沒有說明未來投放,學校使用時要小心考慮,萬一教育局不再提供津貼,「下學年學校也不可無STEM」。
「一下子燒盡資源,外購課程便會無以為繼,買了的器材如不懂善用,過一段時間也會過時和貶值。」王伯基坦言,只有一筆過津貼,學校難長遠計劃,該校的10萬元津貼暫時用了一半買機械人、VR鏡、航拍機等,至於3D打印機和雷射切割機則沒有買,他認為學校可善用教育局資源,「未必需要自己買太多」。
王伯基認為當局若要推動STEM教育,應在人力資源上配合,現時小學沒有實驗室技術員職位,但很多小學都有常識室可做實驗,由於常識科教師未必讀科學出身,若有實驗室技術員協助會更理想。
他強調做實驗對學習科學很重要,例如做濾水器實驗,學生知道因為沙不夠幼、放的位置不對才失敗,而書本和短片中的實驗不會失敗。他強調學生經歷挫敗,才真正學到科學原理,「背了常識書,只是學到詞語,不是學到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