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精練.見解論證:帶着問題看資料
【明報專訊】一個上品的見解論證段落,應該能發揮資料,為空泛的方案內容加入細節,以此論證選擇方案之因。其中一個常用的構思方法便是「帶着問題看資料」。
■運用問題 思考方案細節
為什麼 - 方案反映現?有何不足之處?
↓
何事 - 方案具體的細節?
↓
何人 -
‧有哪些持份者參與其中?
‧各自有何得着?
◆題目
試以香城青年服務團的團員周生恆的名義,撰寫書信一封,給香城青年服務團的團長吳芳桂,建議一項中學生暑期服務計劃,並從兩個角度論證建議此計劃的原因。
聆聽材料:香城青年服務團的團員周生恆、李筱仁及毛慧愛正討論應建議哪一項暑期服務計劃,以下節錄自他們的對話。
(見圖)
■示例
基本結構
.角度 → 論點 → 現? → → 以細節論證成效
首先,在少數族裔方面(角度),計劃能幫助他們與本地人建立友誼(論點一)。少數族裔初來報到,因言語不通,與本城居民交友成了難事,令他們難以融入社區(現?)。此計劃正好增加他們與本城居民交流的機會,感受本地人的關懷及接納。我們可以舉辦烹飪興趣班作文化交流活動,由本地義工及少數族裔參與者輪流擔任導師,教授對方烹飪各自的地方特色小吃。導師可講解菜式的來源,並邀請學員親手製作,透過教授烹調方法及互相幫助,無形中建立了互助互愛的氣氛,幫助少數族裔與本地居民建立友誼(以細節論證成效)。
此外,我們亦可舉辦語言興趣班,由中學生擔任導師,教授少數族裔兒童一些粵語日常用語,例如介紹自己的名字、年紀及來自哪一所學校等。學童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反過來教導義工,解釋自己母語的說法。在歡樂輕鬆的對答中,友誼便得以建立(以細節論證成效)。
其次,計劃亦能提供實際支援予少數族裔學童(論點二)。這些學童並非以中文為母語,他們的家人亦甚少使用中文。加上基層家庭經濟能力有限,未必能聘請私人補習,可以想像到他們在學習上的難處(現?)。此計劃能實際支援他們的學習需要,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例如在學習中文方面,中文字筆畫繁多,學童或難以記誦。義工可以自身經驗,分享一些口訣幫助他們,例如教授他們「耳王十四一心」便是「聽」字,運用簡單的口訣,讓他們輕鬆學習困難的字。在義工耐心的指導下,他們自不會抗拒中文,有助他們跟上本地學校中文課的學習進度,以及融入本地社區(以細節論證成效)。
此外,少數族裔學童在主流學校可能不懂與本地同學相處,義工亦可在輔導班聆聽他們與人相處上的難題,並與學童談談學校生活,教導他們一些本地文化,如現時流行的小遊戲或中文的「潮語」,讓他們了解本地文化,更易融入學校生活(以細節論證成效)。
在參與的中學生義工方面(角度),計劃能讓他們對少數族裔有更深的認識(論點一)。香城一向以薈萃多元文化而聞名,惜本地中學生較少機會接觸少數族裔,容易因誤解而對他們產生偏見(現?)。此計劃有助義工學會尊重對方文化。我們可以用拍攝影片形式,邀請從事不同職業的少數族裔在短片中分享在香城的成長經歷。義工需要先和受訪者溝通,準備問題,以及商量拍攝的地點等等。在過程中,義工可以了解少數族裔在香城生活的經歷,例如他們如何克服語言及文化的障礙,從而覓得理想職業,又或是在學校、職場上有沒有獲得平等待遇等。義工亦能明白少數族裔在社會上擔任不同的崗位,為香城作出貢獻(以細節論證成效)。此外,透過文化交流活動,義工可以了解不同種族的風俗習慣及飲食文化,例如因為宗教理由不吃豬、牛等。了解文化差異,便可減少偏見,學會尊重與欣賞彼此的不同(以細節論證成效)。
與此同時,中學生義工亦可從中訓練膽量及與人溝通的技巧(論點二)。在功課輔導班中,參與的少數族裔小學生年紀尚幼,或許未能與義工順利溝通(現?)。義工需要運用簡單英語、配合身體語言及表情表達所思所想,如此便可訓練耐性,對同學籌辦課外活動、參與其他義工服務均有幫助(以細節論證成效)。另外,義工亦需要訪問從事不同職業的少數族裔,需要自行構思拍攝內容及訪問問題。畢竟雙方的成長背景、文化習俗不盡相同,義工需要仔細思考哪些問題值得發問、哪些涉及私隱不宜發問、受訪者會否願意作答等等。在一問一答的交流過程中,義工亦要即時追問,可見這項計劃除了幫助義工認識少數族裔,亦能訓練他們的膽量與溝通技巧,他們日後再參與服務團的活動時,能更得心應手(以細節論證成效)。
圖:資料圖片
顧問教師﹕胡詠怡老師 - 高考2A(中國語言及文化、中國文學),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職中學中文教師。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語文同樂 第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