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賽馬會(馬會)於2016年8月開始推出「香港業餘游泳總會賽馬會小學生習泳計劃」(計劃),馬會捐出6000萬元,由香港業餘游泳總會(泳總)主辦並管理轄下33個屬會,向小一學生提供免費習泳課程。本報發現,泳總按其評分機制分配學額,可優先租用泳線的「駐場泳會」獲分發最多,每間可在3期計劃申報最多共234萬元資助。有參與計劃的小泳會獲分配200張學券,但因難申請租用泳線,最終只能把餘額拱手相讓予大泳會。計劃發言人指出,首兩期5間收生最多的泳會,總收生人數佔28%,若以金額推算,即5家泳會瓜分1120萬元。馬會發言人表示,留意到有關報道,十分關注事件,會嚴肅跟進。明報記者 李以莊 阮秀君 施嘉雯
計劃覆蓋25%小一生
馬會計劃目的,是在全香港小學抽籤選出1.65萬小一學生,透過泳總的33個屬會提供20課時的免費習泳課程,希望把目前全港僅五成小一學生懂游泳的比率提升至七成,減低學生遇溺風險。計劃現時覆蓋全港25%小一學生,發言人指出,自2006年推行計劃以來,共有2.4萬名學生報名,因仍屬試驗階段,若反應良好,將考慮把計劃擴展至全港小一學生。
每張學券可獲1300元津貼
泳總文件顯示,承辦計劃的泳會以學券形式分配學額,每名中籤學生可獲兩張學券,學生可用一張學券向一家泳會報名,上10堂免費泳課,如對首家泳會不滿,則可用第二張學券報讀另一家泳會的課程。泳總所屬泳會每接收一張學券,向泳總申報後可獲1300元津貼。計劃發言人強調,中籤的小一學生家長,「可自由選擇心儀泳會、上課地點及時間」。
每個泳會獲分配的學券數量並非均等。文件顯示,泳總按其內部評分機制分配學額,每家駐場泳會獲分配500張學券,其餘16家泳會只獲得200至300張,至計劃每期的中期,泳總為免有用剩配額,會向參與計劃的所有泳會增加多100張學券配額(見表)。有份參與計劃的泳會負責人David(化名)確認有關分配,表示自己的泳會每期雖獲分200張學券,但泳總規定泳會須兩個月內連續每星期有固定泳線,才能開泳班收取持學券學生,對本身沒優勢租用泳線的小泳會,「沒線就沒可能開班」,故其泳會在計劃中僅收取不足100張學券,剩下的則拱手相讓予其他大泳會。
小泳會協調泳線違康文指引
David指出,泳總其後即使均等地增加學券限額,仍只惠及一些可優先申請泳線、學額已爆滿的駐場泳會。本報接獲錄音,是計劃委員會主席、泳總成員楊錦達今年3月11日向屬會代表簡布計劃第二階段成效的內容,當中表示︰「最叻的會爆了,做到600張……有些只做得1張……我不理解,為什麼做得那麼少?」有份與會的David透露,有小泳會為滿足固定泳線要求,提出與其他泳會「協商」,互相轉租別泳會的泳線,獲泳總成員默許並着他們「可做不可說」。泳總解釋,委員目的是提醒會員不可違規(見另稿)。David則承認︰「小泳會都知道協調泳線會違反(康文署)指引,但眼見大泳會在計劃中大賺,沒理由不摻一把。」
每間駐場泳會最多獲234萬
記者按文件推算,若駐場泳會在計劃3期中均收取所有的學券限額,每家每期將獲得78萬元收入,3期合共可收取234萬元。計劃發言人指出,第一及二期收生最多的3間泳會包括迪泳會、愉園體育會及大埔游泳會,均為駐場泳會,佔總收生的17%。計劃發言人又表示,個別泳會的收生情况,會視乎家長選擇以及不同地區的學生數量而有所影響。
賽馬會發言人回覆表示,注意到有關報道,十分關注事件,現正與有關機構了解詳情,會嚴肅跟進。發言人說,就每項撥款申請會按程序審批,並不時檢討。
(泳壇內幕.系列三)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