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雨林被認為有助紓緩氣候變化,但巴西的例子再突顯經濟誘因往往難敵保育。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達國應如何支援發展中國家保育向來是爭議熱點。 《巴黎協定》森林保育欠具體 2015年底達成的《巴黎協定》規定發達國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援助款項,2020年前金額是每年1000億美元,未來或再「加碼」。不過協議文件對森林保育方面則未有更具體說明,只稱鼓勵各方採取行動以加強減排,包括提供「正面誘因」於阻止猁L和森林退化,及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森林碳庫存等。 類似倡議一早出現,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的「減少猁L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REDD)聯合國項目2008年已啟動,項目依賴發達國資助,但後來卻變成各國爭論應該分擔多少,最終金額也不算太多,德國、挪威和英國合共才每年承諾提供10億美元,直至2020年再商討。世界銀行在非洲數國亦有提供相近金額。 在發達國缺乏決心下,憂慮經濟受阻的發展中國家亦一直堅拒在國際層面上討論森林保護,直至《巴黎協定》才取得突破。 在巴西亞馬遜森林的保育上,挪威比較出力。該國2007年在峇里舉行的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上承諾,每年為在發展中國家減少因森林砍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提供6億美元援助。 猁L再現 挪威威脅撤援助 自2008年以來,奧斯陸已向巴西的亞馬遜基金注資合共11億美元,促使該熱帶雨林猁L速度一度大減,但到前年漸見死灰復燃。奧斯陸6月公開威脅,若亞馬遜雨林砍伐情G沒改善,將全面撤回巴西數以十億美元的財政援助。(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