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研究細胞基因變異有助預防癌症或更精確用藥,背後需大數據支持。港大醫學院擬於葛量洪醫院重建後,設臨牀創新及研發中心(CCID),新設施包括生物樣本庫及具良好生產規範(GMP)標準的實驗室,分別收集癌症病人的基因資料及培育細胞作細胞治療。統籌該中心的港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梁雪兒舉例,從數據分析可知有家族癌病史者有否遺傳了變異基因,曾有28歲男子因此發現有腸瘜肉,切除後便可防止變成腸癌。
明報記者 袁樂婷
梁雪兒形容,癌症治療不再瞎子摸象,關鍵在於「多組學大數據」。「多組學」包括基因組學、代謝物組學等,涵蓋基因藍圖、細胞組成和運作。癌症因細胞基因變異而起,遺傳和環境因素均可能導致基因變異,當變異累積至某程度便會令細胞「變壞」,其後不斷複製,侵略身體。
她稱最新儀器只需兩天便可為人體共3億個基因密碼排序,研究員藉此觀察癌細胞、它與其他細胞的互動,分析癌症成因和遺傳機制等。將來往癌症中心求醫者,除了接受治療,其基因資料亦會成為研究材料。
最新儀器兩天排序3億基因
從過往經驗,醫學界認為有家族癌病史的人,患癌風險相對高。梁雪兒表示,基因變異屬顯性遺傳,可透過基因測試找出高危者,她舉例有一個家庭,七兄弟姊妹有4人曾患癌,他們的下一代已有1人確診腸癌,基因測試發現另一名28歲男子也遺傳了特定的變異基因,他因此接受大腸鏡檢查,才知已出現癌前病變(即腸瘜肉),遂透過大腸鏡切除,避免變成腸癌(見圖)。
梁說一般20多歲年輕人不會突然做大腸鏡,可能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基因測試有助辨識高危者,反之,若驗出沒遺傳變異基因,則不必時刻擔心病發,減少心理負擔。
內地英國設大型生物樣本庫 港落後
梁稱英國及中國內地等已設大型生物樣本庫,香港在這方面發展落後,要急起直追,以配合癌症治療發展趨勢。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約12億元支持港大醫學院建設包括CCID的癌症中心,當中約3億元會用作持續更新先進儀器。以排序基因密碼的儀器為例,最新型號每部約600萬至7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