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文物局近日發布《關於聯合開展文物流通市場專項整頓行動的通知》,指一些不法分子違法從事文物經營,買賣受國家保護文物,或是售賣膺品,蒙騙消費者,同時嚴重危害文物安全,將於今年7月至10月在全國展開專項行動,古玩舊貨市場、文物商店、文物拍賣企業、經營舊物古玩的網站均在整頓之列。 有業內人士指出,曾一度興於內地官場的「雅賄」(即行賄者以真或假的書畫或文物行賄,受賄者則通過親友將之委託給拍賣行再由行賄者高價拍回,以掩蓋行賄)行為在「十八大」以後大為減少,鑑定及拍賣機構生意一落千丈。為保證自身利益,前者將此前用於官場的手段,用於民間收藏市場,收取高額的鑑定或拍賣佣金,利用鑑定證書或鑑定機構出版的圖集,提高手中所謂「文物」身價。 這樣一來,愈來愈多的「文物」通過拍賣行等民間交易渠道出現在收藏市場。2015年9月,福建一名收藏家報警稱,自家4隻價值6億人民幣的明代成化雞缸杯被竊,福建警方火速破案並召開記者會,卻被網民指出4隻杯子是仿製品。 這名收藏家回應稱,4隻杯子有兩隻是在深圳黃貝嶺古玩城花幾萬元購入的,還出示了一本香港拍賣行畫冊,指4隻杯曾由拍賣行預拍,有人曾出每隻1.5億港幣的高價要拍下,但最後自己沒有同意發售。然而,這些杯子並不符合宮廷制式,更出現明憲宗皇帝自題「廟號」(死後的封號)等重大漏洞。 正是因為這種事情發生過多次,所以在民間文物交流市場上,這些鑑定證書和圖集的信用值屢創新低,也怪不得國家要整頓了。 明報記者 鄭海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