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為「近危」的白頸鴉(Corvus torquatus),香港是其中一個主要棲息點,聯盟根據其在港分佈情G,估算全球有1.5萬至3萬隻。然而有鳥類專家在廣東省考察10年,發現白頸鴉數目與文獻不符,估計近10年全球總數少於2000隻,「從來沒想過這麼少」。香港觀鳥會建議將白頸鴉調升至「易危」級別,加強保護。 白頸鴉頸部有白色羽毛,屬「濕地依賴」品種,文獻記載其分佈於南中國及越南北部地區,主要於魚塘、紅樹林等地棲息,以死魚為食。白頸鴉屬「留鳥」,若被捕殺或生境受到破壞,該地域不會再有白頸鴉出現。 指內地數目「嚴重萎縮」 Ecology Arboriculture Landscape Limited執行董事利雅德與團隊,2003至14年於廣東省做野外調查,發現近年內地白頸鴉數目「嚴重萎縮」。過去文獻推斷白頸鴉廣泛分佈於廣東省,惟調查發現白頸鴉現時只集中生活在珠江口地區。他表示,文獻曾估算白頸鴉全球分佈面積為700多平方公里,經調查後推斷僅得12平方公里。 料全球少於2000 港佔兩成 團隊又聯絡內地觀鳥人士,綜合多方資料,估算現時全球白頸鴉數目少於2000隻,研究於今年6月發表在國際研究期刊《Forktail》。團隊發現,白頸鴉最大的種群棲息於大別山,即湖北、河南及安徽3省交界,共記錄到451隻;其次是香港,共錄得362隻,主要分佈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及大埔汀角,佔全球已知數目的20%。 對於發現白頸鴉於內地的分佈範圍較文獻推斷的窄,利雅德表示與人為因素有關,他稱內地農民於1960年代獵殺鳥類,以及近年濫用殺蟲劑,威脅雀鳥生命。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白頸鴉不如明星鳥種黑臉琵鷺般受關注,認為要對白頸鴉做更多研究及保護,又建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級別提升為「易危」,「如果連香港都做不好保育工作,連20%都會失去」,屆時就難以補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