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上月29日至本月9日在黃埔舉行的「香港競XP」電競比賽,吸引不少青年到場觀戰。(受訪者提供)
放大
 
「PandaCute」隊員MoMo(後排左起)、夢兒、Deer、Lily和LauLau,在教練Kane(左三)合照。(劉焌陶攝)
放大
 

其他新聞
職業女子隊每天練足10個鐘
前公民青年軍FIFA打出頭
謝思埸3米板奪金 文婷姐妹再摘銀
媽媽選手強勢回歸帶來啟示:「不要放棄夢想!」
中國斯盃1分險勝埃及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體育
 5年後列亞運 顛覆體壇認知
電競 算不算體育?

早前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宣布將電子競技(簡稱電競,eSports)列入2022年杭州亞運的比賽項目,那麼以電子遊戲較量的電競,到底能否算是一項體育項目?從本地電競選手到本地球圈人士,分享他們眼中如何看「電競是體育」。 文:余瑋 圖:劉焌陶

電競的遊戲主要包含競技元素,如《英雄聯盟》、《DOTA 2》和《FIFA》系列等,比賽一般以5人團體的淘汰賽形式舉行,在遊戲內依照規則擊敗對手為之勝利,一場賽事平均30至45分鐘。近年電競發展漸趨蓬勃,有美國市場研究公司指,去年全球電競收入達8.93億美元,主要來自廣告和贊助,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市場已佔3.28億美元。

賽事獎金亦不斷暴增,如去年有美國舉行的《DOTA 2》賽事,獎金總額高逾2000萬美元,比NBA季後賽獎金還要多。即使傳統運動員,如前曼聯前鋒伊巴謙莫域、巴西名宿朗拿度和NBA名將奧尼爾等,均先後投資電競職業隊伍。

在香港,單是今年夏天,就已有李嘉誠基金會贊助的「香港競XP」,以及下月旅發局主辦的「香港電競音樂節」兩項賽事。

美國賽事獎金逾2000萬美元

在「香港競XP」贏得《英雄聯盟》女子賽冠軍、香港職業女子電競隊伍「PandaCute」隊長陳嘉靖,以捉棋比喻電競:「電競講求思考和實施策略,並着重團隊合作,若比賽處於劣勢或對手實力較強時,我覺得應戰心態其實與運動員的體育精神是一樣。」

隊伍經理人文健鋒指現今都市人生活與電子媒介息息相關,體育項目也應要進化,像電競帶來更多娛樂性和視覺效果:「香港大眾目光都要擴闊一點接受新事物,要理解時下青年為何熱愛電競,勿因為與別不同便判定無聊。」

電競在香港球圈亦有不同見解。前港隊隊長陳偉豪承認,起初對電競納入亞運比賽項目感「驚奇」,「以前打機是為消閒娛樂,又相對較少運動量。不過我都鐘意打機,如果能引起公眾對亞運的興趣、吸納更多觀眾,我都會接受。」但豪哥相信,不少香港家長一時間也未必接受電競屬「對身體健康的體育項目」。

陳偉豪感驚奇 牛丸稱難鍛煉體能

東方龍獅助教陳婉婷(牛丸),亦傾向電競不屬體育項目:「雖然打機可訓練反應協調和團隊合作,但與主流運動講求體能、身心健康和肌肉運用的方向不太一致。」冠忠南區門將謝德謙,則覺得電競項目可讓香港青年多一個選擇:「電競其實和桌球相似,都是以手競技,也同樣需動腦筋和講求技術。」

香港飛馬主席梁芷珊,就回應「現在這一刻不是、將來可能是」,對電競發展持觀望和不抗拒的態度配合:「現今足球已用不少高科技輔助訓練,電競是否體育,取決那一刻世代的觀眾看法,我覺得將來或會出現傳統運動和電競的兩類觀眾群,令兩者仍可共存。」

雷雄德﹕助吸資金辦大型運動會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解釋,傳統體育比賽有3大指標,分別為「有大組肌肉和技能上參與」、「項目有高度組織」、「有獎牌或獎金等外來獎賞」,電競具備後兩者,較不同為注重訓練反應和思維。他補充,受經濟市場誘因衝擊,電競成體育項目已屬不能否定和拒諸門外的趨勢:「隨着奧運和亞運主辦成本愈來愈高,單靠傳統項目是難以吸引龐大廣告贊助,如引入受青年歡迎的電競項目,市場策略較易引入較多資金籌辦大型運動會。」

 
 
今日相關新聞
5年後列亞運 顛覆體壇認知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