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昨公布2017/18年度主題研究計劃撥款結果,5份研究建議書獲批資助合共2億元,其中1.8億是研資局資助,2000萬為大學提供的配對資助,金額比去年下降兩成,獲批項目也比起年減少兩個。今年獲資助的包括由4間大學學者組成、研發能儲存太陽能和風能液態電燃料的團隊,望將來可以電能變成液體,注入下一代電動車當「電油」使用。 2億資助5項目 比去年少 研資局主席華雲生表示,本輪計劃共有5個項目獲得資助,這些項目將促進香港在胃腸道癌及骨骼毛病╱受傷治療、能源儲存、空氣污染控制,以及電子健康質素管理大數據科技等範疇的發展。 對於撥款項目和金額都比去年少,他說最近5年研究基金的投資回報「不是太好」,只介乎2.6%至3.2%,比期望的5%低,故盡量不會用太多,雖然未有需要縮減資助或調高大學配對資助的比例,但是也需要節約開支。 研究基金由政府在2009年撥款180億元成立,其中不多於40億元本金賺取的投資收益用作資助主題研究計劃,若以5%回報率計即每年2億元,以進行較長期及策略上有利於香港發展的主題研究。 獲資助5000萬元的「用於可再行能源供電站及電動汽車的電燃料儲能技術基礎研究」,期望能在5年內將太陽能和風能儲存在液態的電燃料中,並且使電燃料能夠放電。團隊包括來自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科技大學和理工大學的學者。 盼電動車「加油」數分鐘可行百公里 項目的聯合首席研究員、港大化學系教授陳光宇表示,電燃料是創新的概念,可以充電和放電,但不可以燃燒,期望將來可以取代電動車的鋰電池,使電動車可以由以往需花數小時充電,變成只需數分鐘「加油」已可行駛逾百公里。項目統籌、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趙天壽表示,期望5年內可以做一個樣本,但要商品化仍需時間。 其餘獲資助項目包括胃腸道癌細胞的研究、骨缺損的功能性再生研究、大氣光化學污染研究,以及用大數據進行個人化空氣污染監測和健康管理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