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將要求8所資助大學的教學人員填寫工作時數表,記錄其用於教資會資助項目及非教資會資助項目中的教學及研究活動時數,鉅細無遺要教員填寫每天的教學、研究及其他工作時數。有大學教員形容教資會做法把他們如同工廠女工看待。有大學工會成員批評,大學本身已知悉教員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分配,不應要求大學教員像「打卡」般記錄工作時數,指這是一種侮辱,呼籲教員罷填。 明報記者 黃津琪 教資會2011年成立的財務工作小組,研究教資會撥款是否妥善用於教資會資助活動。根據教資會2015/16年年報,小組認為院校在成本分攤及財政透明度有改善空間,其中特別建議針對非教資會資助活動的間接費用及建築成本的分攤,以及收回員工成本方法。教資會的財務小組和財務專家工作小組其後主導在大學推行《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建議準則》和《教資會資助與非教資會資助活動的成本分攤指引》(指引),後者要求教員提供工作時數,並須在2018/19年度起反映在大學的財務報表。 教資會:已諮詢 可抽樣統計 教資會回覆表示,八大須遵照教資會《程序便覽》訂明的原則,確保教資會資源不應用於補貼非教資會資助的活動。 教資會續指出,制訂指引期間已諮詢各大學,大學可以抽樣統計方式填報學術人員的時間紀錄表。 區分資助非資助活動工時 據悉,8所大學近月都已建立或計劃建立一套記錄系統,並要求部分被揀選的教職員使用,當中包括記錄進行教資會資助項目活動的時數,如教授受教資會資助的本科生等;以及記錄進行非教資會資助項目活動的時數,如教授碩士生等。 據了解,不少大學高層人員反對此做法,認為對大學來說十分「難做」。城大教職員協會主席謝永齡認為,大學本身應很清楚教員負責哪些由教資會資助和非由教資會資助的項目,校方理應可自行計算。他又認為事件十分荒謬,「叫專業人士『打卡』是一種侮辱」,他稱將聯合至少6所大學的教員工會呼籲大學教員罷填。 另外,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學教員形容此舉為「微觀管理」,把大學教員視為工廠女工,另因大學教員不時需出任坊間或政府組織的顧問,「大學要求教員為社會服務,增加大學影響力,這些又如何計算時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