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恢復高考40年。1977年文革結束、百廢待舉,原本當年是照文革時的老規矩推薦入學,隔年才辦考試;但鄧小平一句「一年太久,只爭朝夕」,硬是在該年年底重啟高考,被錄取的少數考生成為之後的社會中堅,接續人才斷層。可以說,恢復高考是中國重返理性和秩序的一切起源。
根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66年文革開始,很快就廢除高考(大學聯考)。1977年文革結束不久,鄧小平自動請纓分管科技、教育工作,決定恢復高考。他十分堅持要舉辦考試、擇優錄取,不要再搞群眾推薦,「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誰的子女。」
鄧堅持考試拒推薦
最初的想法是準備一年後,於1978年恢復高考;至於1977年大學雖然開始招生,但依然沿襲文革期間「自願報考,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復查」的原則。
1977年8月4至8日,鄧小平復出工作主持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感受到在場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氛圍,鄧小平問︰「今年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回答是:「最多晚一點,還來得及。」鄧小平當場說︰「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改嘛!」於是追回當天上午繳的招生報告,又重擬一份,決定當年年底舉辦高考,次年二月底前入學。
當年還放寬招生年齡、婚姻限制,讓老三屆學生(1966年、1967年、1968年高中畢業生)也有機會應試;並修改繁瑣的政治審查條件,不讓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斷送有為青年的讀書路。
白天工作晚上備考
10月21日,中國媒體宣布重啟高考;11月28日至12月25日(各省日期不一),各地考生走進考場,參加數學、語文、政治、史地考試。570萬考生,最後錄取27.8萬人,錄取率不到5%。
人文學院教授唐少杰,1976年中學畢業,聽到恢復高考時已下鄉近兩年,「一聽到消息,喜得眼淚都下來了。」
他一邊務農一邊備考,考試當天騎三小時單車去考場、再騎三小時回來,回到公社天已經黑透了。「那時候一點兒沒覺得累,只覺得非常幸福,」唐少杰說。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劉翔回憶,當年從宣布高考到進考場只有兩個月,被分配到崇明島「躍進農場」的他,白天在廚房幹活,晚上靠中學讀書時保存下來的教科書和父母寄來的幾本《數理化自學叢書》,在曠野星空底下抓緊時間復習功課。得知錄取之後,不善飲酒的他和同寢室的兄弟喝得爛醉,也一併送走他的下鄉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