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見證回歸歷程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中聯辦前身)副社長張浚生認為,香港回歸20年來「一國兩制」獲得了「巨大成功」,但今後須正確引導年輕人及盡快為《基本法》23條立法。他認為香港優勢仍在,香港人的質素仍高,但「香港人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同時不要迷戀過去的相對優勢;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明報記者 張家偉
張浚生自1985年獲派往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處理香港回歸工作長達13年,直至回歸翌年(1998年)才功成身退,對一國兩制的初衷深有體會。他最近在杭州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一國兩制的初衷就是要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而「五十年不變」的安排與中國爭取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一致。他引述已故領導人鄧小平1988年的話稱,「前五十年是不能變,五十年之後是不需要變」。
須解決「如何愛國如何愛港」問題
現年81歲的張浚生說,中央關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政策得到貫徹執行,香港也保持了繁榮穩定,肯定比回歸以前進步。
1997年香港回歸時,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向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贈送親手題寫的「香港明天更好」書法卷軸。張浚生認為這句話「當然管用,未來幾十年肯定管用」。
張浚生深信香港絕大多數人是愛國愛港,「極少數人」搞港獨成不了氣候,但必須解決「如何愛國?如何愛港?」的問題,因香港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令港人疏離自己的國家,部分人對祖國的觀念趨於淡薄。
張強調:「香港回歸以後,不管什麼人,都得解決一個問題:我是什麼人?香港是什麼地方?我跟香港一些年輕人接觸過,我問他是什麼人,他說『我是香港人』;對的,你是香港人,就像我是福建人,但我講我是福建人不是說我不是中國人。香港有些人會說我是香港人,有人會說我是中國的香港人,但是有些人不會這樣說。還有是要認識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2015年2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邀請張浚生演講,事後他出席院長安排的晚宴,同場亦邀請了數名新亞書院學生會骨幹成員。張浚生憶述:「我問他們有沒有參加(2014年發生的)佔中,他們說當然去,我問『你們搞了79天,有什麼意思嘛?』他們說『我們後來也不知怎樣下台,為什麼要佔』,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張認為,「如果有錯誤的認識,就會有錯誤的行動。年輕人受到錯誤引導去佔中。那麼多同學參加這活動,就是受了錯誤的引導」。
23條天經地義 立法需審時度勢
張浚生說,「香港有些人對唱國歌、升國旗也反對,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在這個地方升國旗、唱國歌有什麼錯?都要反對、說洗腦」,「我覺得香港將來有兩個問題要解決,第一是必須把教育搞好,把年輕人引導好;要使年輕人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第二,把法律制度建設起來,特別是基本法23條立法,為什麼立不起來?就是因為反對派反對。23條立法是維護國家安全,天經地義」。
至於新一屆政府應否為23條立法,他認為新政府需要審時度勢,怎樣做和什麼時候做,要根據香港的實際情G處理。
近年一些內地官員指香港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由回歸時的16%,跌至近年約3%,認為香港對國家經濟的貢獻不斷下降。張浚生則強調不應以佔全國產值的比例衡量香港的貢獻,「內地和香港共同發展,香港在不斷前進。整個內地那麼大的體量,香港是小塊地方嘛,只能說我自己發展了多少,不要用佔了多少分量來說我發展了沒有」。
金融中心 不是內地城市能一下子取代
張強調,香港擁有很多優勢,「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比較完善,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方,不是內地其他城市能一下子取代的。另一方面,香港長期的國際交往暢通,香港居民的素質比內地要高」,「香港人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同時不要迷戀過去的相對優勢;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