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阿峰 (左)和梁英毅(右)早前分別拍攝了一條1分鐘短片,講述住宿兒童的心聲,讓社會不要再誤解住宿兒童和理解他們的傷痛,更希望不再有兒童經歷如他們一樣的不愉快遭遇。 (郭慶輝攝)
放大
 

其他新聞
指跟進心理問題欠妥 申訴署查學童保健
新一輯《申訴II》今啟播
聖約翰學院 20人闖房間 宿生疑下體遭滴蠟 港大查欺凌
新空管更新軟件 議員指現新問題
公院去年流失近百資深醫生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宿位不足 寄養童17年換12個「家」 不斷適應變內向 「等宿位如輪公屋」

【明報專訊】童年不一定等同快樂。阿峰和梁英毅有個不一樣的童年﹕阿峰出世翌日被媽媽遺棄,因兒童宿位經常不足,17年來曾入住7個寄養家庭、3個家舍和2個兒童之家;因家暴而入住兒童宿舍4年的梁英毅,曾被誤解做了壞事而有家歸不得。今個兒童節,他們有一個願望,不想再有兒童經歷他們的遭遇,「再有一個『我』都嫌多」。

出生翌日 遭生母棄保良局

還有一個月就成為大人的阿峰,形容17年來的遭遇是「苦難」。阿峰出生翌日就被生母遺棄在保良局,從不知自己的生父是誰,自此展開到處為家的生活,「大部分宿舍的規則我都背得到」,皆因阿峰住過7個寄養家庭、3個家舍和2個兒童之家,最長一次住了4年,最短一次只有約兩周,「每次到新的環境都要適應,我會去遷就別人,慢慢亦不會再為自己發聲」,他自言因而變得內向和不願溝通。

「安排兒童宿位就如輪候公屋,因供應不足,我已是最緊急的個案,有時都要等一年。」阿峰解釋,他屬有緊急住宿照顧需要的個案,亦因如此,他所得到的宿位居住年期較短,「有時社工認為另一個宿位更適合我,就着我轉宿……小時候會不時問自己是不是因為做錯事」,他承認曾因此而想過輕生。

大部分兒童宿舍規定,院童18歲便得離開,阿峰稱害怕要回家與生母生活,「在社工或整個制度下,要求我們盡快與家人修補關係和回家,但他們不明白,這事對我來說有多艱難,很難跟一個遺棄自己的人突然再相處」。

公眾誤解多 「認為是我們出問題」

曾住兒童之家4年多的梁英毅,初中時爸爸去世,及後在家經歷家暴而要住宿舍。她說,成為住宿兒童其中一個深刻感受,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甚多,「認為是我們自身出問題而要住宿舍,但我們只是不可以在家中住或未有能力照顧自己」;她形容自己是比較幸運的一個,住宿時能跟媽媽改善關係,近日亦開始回家生活,正在努力適應。

年紀小小的他們已有較複雜的經歷,他們近日嘗試衝破心理障礙,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聆聽.一分鐘」短片項目,讓大家聆聽兒童的聲音;而阿峰更到立法會出席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會議,就檢討兒童住宿照顧服務表達意見。

盼喚關注 「不想有第二個我」

不停轉宿的生活,令阿峰經常感到被遺棄,但他亦曾隱約感到被重視的時刻,「有『哥哥姐姐』因為想開解我而不時關心我,其實都很深刻,可惜很短暫」,令他更不想再有兒童經歷與他一樣的遭遇;他跟梁英毅一樣,於今個兒童節盼更多人理解住宿兒童。「更不想有第二個我,不要像我一樣住18年宿舍而經歷這些傷痛。」阿峰說。

去年底575童輪候位宿

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有575宗輪候各類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申請個案。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主席張超雄認為,兒童宿位十分不足,亦有不少有需要的兒童因未有宿位而要留在醫院等候,而經常轉院的兒童難以與人建立信任,因此提供一個穩定的宿舍予住宿兒童十分重要。

明報記者 李詠珊

 
 
今日相關新聞
宿位不足 寄養童17年換12個「家」 不斷適應變內向 「等宿位如輪公屋」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