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港府料最快2019年下半年實施廢物徵費,收費模式分「按戶按袋」和「按重量」兩種。由食物環境衛生署收集垃圾的樓宇用「按戶按袋」收費。市民要使用指定垃圾袋,每公升垃圾平均收費0.11元。5、10、15及20公升的垃圾袋每個由0.6元至2.2元不等,20公升的垃圾袋與市面所售的黑色垃圾袋體積相若,但質地較厚。
以市民會分類垃圾和3人家庭日用1個5或10公升袋推算,每月需繳付垃圾費約20元至40元不等。而大型廢物須在棄置前貼上大型廢物指定標籤,費用為每件11元。環境局長黃錦星認為,收費水平有一定經濟推動力,同時一般家庭能夠承擔,強調徵費目的為推動全民減廢,而非為增加政府收入。
團體:分類回收可減垃圾量
環保署曾參考台北市專用垃圾袋廢物密度,發現每公升平均可載0.2公斤垃圾,以2013年港人日均產生1.36公斤家居廢物推算,一個3人家庭每日棄置約4公斤家居廢物,會填滿20公升垃圾袋,以20公升垃圾袋每個2.2元計算,即每月垃圾費達70元左右。不過,若市民將垃圾分類,則毋須使用大型垃圾袋。綠惜地球項目經理袁穎欣居住的屋苑2016年參與垃圾徵費試驗計劃,在加強分類回收下,發現日用15公升垃圾袋已足夠。她一家的垃圾中廚餘量佔約三四成,若加強廚餘回收,估計每日只需使用一個10公升垃圾袋。
組織「121C回收社」自2016年6月起,在中西區40幢單幢樓試行按袋收費模式。該組織最初向住戶每日派發10公升垃圾袋,後來住戶習慣分類回收,愈來愈多家庭索取較小容量的垃圾袋,反映計劃有成效。組織計劃總監周錦輝指出,單幢樓最大問題是缺乏回收設施,希望政府投放資源,令社區回收網絡更完善,方便市民分類垃圾。
靠監察投訴突擊巡查執法
環境局長黃錦星表示香港屋h及高樓大廈多,執法有挑戰,故公民教育較執法更重要。他表示韓國執法人員會打開垃圾袋檢查,容易找到涉事者,但香港重視私隱,故只會透過監察、投訴及突擊巡查舉證,食環署人員會突擊檢查垃圾車及垃圾站。政府建議賦予執法人員進入大廈範圍內的公共空間,包括上樓,在不會影響私隱情G下,加強執法。黃錦星稱,市民若違規會被罰款1500元,相等於5年的垃圾費,「大家要想想,一方面是否沒有公德心,另一方面計算成本效益,不守規矩是否?數」。
對於基層家庭的負擔,黃錦星表明政府會關顧領取綜援的基層家庭,認同需要幫助他們,但認為補助非最好方法,正與相關部門商討,稍後會公布細節,但強調這不應該成為垃圾徵費立法的阻力。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香港固體廢物統計數字
1.各城市人均每日產生家居廢物量比較(見圖)
2.2011至2015年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產生、棄置及回收量(圖)
3.都市固體廢物及家居廢物的人均棄置率(圖)
4.2014及2015年棄置往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成分比重(按主要廢物種類劃分)(圖)
資料來源:環境局《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
◆廢物徵費(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根據資料,描述本港人均廢物棄置量在2009至2015年間的趨勢。
建議答案:
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每日棄置量先跌後升,由2009年的1.29公斤跌至2011年的1.27公斤,但其後回升至2015年的1.39公斤;家居廢物人均每日棄置量則相對穩定,由2009年的0.86公斤跌至2011年的0.84公斤,其後輕微回升並維持穩定在0.88公斤左右
◆延伸回應題
2.「就目前的情G而言,香港應開徵廢物徵費。」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觀點?
建議答案:
「大程度上同意」的論點:
.減廢有迫切性:本港3個堆填區將陸續飽和,本港絕對有必要開徵垃圾徵費,令市民減少製造垃圾,紓緩3個堆填區的負荷,並達至環境可持續發展
.經濟誘因比教育成效更顯著:政府多年以教育和宣傳推廣源頭減廢,然而成效不彰,相反建築廢料徵費計劃令建築物廢料減少了約三分之二,反映經濟誘因對市民有更大推動力。而台灣、韓國家居垃圾徵費的成功例子,亦顯示徵費帶來的經濟誘因成效顯著,比宣傳更有效減廢
.建立市民環保減廢意識:由於減少棄置廢物可以減少被徵費,而廢物分類能有效減廢,所以垃圾徵費應能建立市民分類垃圾的習慣。長遠而言,更可能令市民主動減少廚餘和購買不必要物品,令香港達至環境可持續發展
「大程度上反對」的論點:
.執法困難:本港多高樓大廈,住戶密集,垃圾棄置後難以分辨來源;加上私隱限制,執法人員難查證一些被非法遺棄的垃圾袋的來源,加上不願付費的市民,可能將不可回收的垃圾亦棄於回收箱以逃避繳費,若無法做好執法工作,恐難達預期減廢效果
.加重基層家庭負擔:基層家庭收入緊絀,若政府沒提供豁免或補助,每個月約20至40元的垃圾徵費對他們而言,是增加了的負擔
.效果成疑:每個月約20至40元的垃圾徵費,對富裕家庭來說不是大數額,他們或覺得自己能負擔而繼續大量棄置廢物,對減廢沒有幫助
.未能建立市民環保減廢意識:開徵廢物徵費會令市民誤以為付費等於盡了責任,不但無助減廢,更可能建立錯誤的觀念,長遠亦未能建立市民的環保減廢意識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
[通通識 第4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