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耕扭轉村民想法:建屋非唯一出路
【明報專訊】滄海桑田,昔日繁華的新界鄉村亦變得破落,惟近年興起復耕,亦為鄉郊保育帶來契機,團體向村民租地耕種,帶來經濟收益,鄉村基建得以復修,吸引村民回流甚至定居。有回流荔枝窩村定居的村民說,幾年前希望荔枝窩建屋發展,後來發現該村亦有其他出路,慢慢扭轉了他的想法。
56歲的黃偉程是荔枝窩村民,他於1970年代初隨家人移民北愛爾蘭,當時只有12歲,在當地從事餐飲業,後來成為北愛爾蘭華人福利會主席,2003年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他說由於近年父母回流返港,每年他都會趁春秋二祭回港探親,令他產生返港定居的念頭。
對於荔枝窩與團體合作復耕,最初他並不支持,認為建屋發展才最具效益,又質疑保育計劃是否可行,但時間證明該村透過復耕重現生機,未來村民可將村屋租予遊客,推廣客家文化,令鄉村持續發展,又可保留原有風貌,令他體會到發展並非唯一出路。
籌組委員會管理村務
荔枝窩村村長曾偉業表示,10多年前荔枝窩村幾乎已全荒廢,「再下去整條村會消失」,故嘗試與團體合作復耕,「當時心想有人幫我剪草都好」,但後來發現已棄耕及長滿雜草的農田重現生機,每年春天插秧種植水稻,隱隱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再加上近年開始有村民回流定居,認為只要在該村推動經濟活動如售賣農產品及舉辦生態導賞團,可令該村持續發展,亦能令村民的下一代增加歸屬感。
為應付愈來愈繁忙的鄉村事務,曾偉業正籌備與數名村民成立委員會,建立管理架構,而他亦已成立了一間社企「暖窩」,舉辦生態旅遊。漁護署高級地質公園主任楊家明表示,荔枝窩的經驗可讓其他鄉村借鏡,昨日西貢滘西洲滘西村有40名村民到荔枝窩取經,以了解荔枝窩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