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視障者到博物館怎樣欣賞畫作?原來他們只能靠身邊人形容圖畫,再自行想像,但以這方法理解圖像易有偏差,令視障者感覺被藝術隔絕。有社企創辦人研發「觸感聽覺互動系統」,透過觸感畫及口述描繪,助盲人投入「看畫」。 為保護展品,本港博物館展出的畫作通常與觀眾相隔甚遠。視障者過去欣賞藝術品主要靠旁人描述作品內容,出生時已僅得一成視力的心光盲人學校職員Will認為,這方式會削弱盲人欣賞畫作的自主權,「始終是二手資訊,盲人只能選擇接收」,所以他留意到盲人學生一般對藝術沒甚興趣。 化凹凸線條 加聲音導航 馬來西亞人Rico Chan利用在港念博士的5年時間,研發「觸感聽覺互動系統」,讓盲人能「看」到《蒙羅麗莎》等畫作及香港景色。以本港天壇大佛的相片為例,Rico會先勾勒出大佛的基本線條,以斜線、波點等圖案劃分不同區域,再以特別物料印在紙上,加熱烘出凹凸觸感。觸感畫上有多個按鈕,按下即播放聲音導航,助視障者深入了解影像。Rico說,最困難處是要呈現影像之餘,卻不能太細緻,「若畫像包括太多資訊,視障人士或吃不消」。 社創基金透過理工大學好薈社,給Rico共10萬元資助開展社企「Beyond Vision Projects」。Rico說希望更多視障者受惠,5年來一直聯絡本地藝術館,惟對方聽取計劃後不為所動。該技術反而得到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青睞,邀請Rico為該館畫作設計觸感聽覺版本,若反應良好,會開闢展館新翼擺放該類畫作。「Beyond Vision Projects」的作品現於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展出,至下周一(6日)完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