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所以患者主要以55歲以上居多。不過臨牀發現,頸椎病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頸椎病為何出現年輕化趨勢?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現在的工作方式和快節奏引起的,年輕患者中以辦公室工作的人為多,這和他們長時間用電腦,且姿勢不良有一定的關係。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的出現,也促成了一群「低頭族」,上下班途中長時間玩數碼產品,也是造成頸椎病高發的又一誘因。
此外,頸椎病也因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用頸習慣所引起的。現在更多的人開始自駕,開車若速度太快,遇到緊急情況急剎車,也是頸椎的一大殺手,很易造成頸椎的「揮鞭傷」,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頸椎病有何表現?
醫生提醒,頸椎病的發現並不難,它有比較明顯的軀體徵狀,這些徵狀可以用「痛、麻、乏」三個字歸納。
頸背部、肩膀和手臂疼痛,椎間盤急性突出或者有急性外傷的情況下,會產生疼痛。有時候疼痛會致使患者不知道該把手放在哪裏才好,當手下垂的時候他們常感覺很痛,因此不少就診患者是舉着胳膊走進診室的。
雙手和雙足麻,這是在疼痛的基礎上進展而來的,患者往往病程非常長,神經受壓迫損害以後,傳導阻滯了,會產生麻。患者手指麻後,一些非常精細的動作就無法完成,比如扣鈕扣費勁,撿不到落在地上的硬幣、針等小東西。雙足麻表現為踩在地上不踏實,感覺腳底很厚,走路時有踩棉花般的感覺。另外,頸椎病引起的麻木,常常是持續性的,若不及時進行正規治療,神經損傷日趨嚴重,那麼有可能即便手術之後,麻的徵狀也仍然會存在,需要更多的時間去修復神經,恢復時間要很長,開刀前麻木半年以上,一般手術後麻就永遠去不掉。
雙手臂和雙腿沒有力氣,最常表現雙手拎東西沒有力氣,或者雙腿不聽使喚、跨不出去,譬如不遠處看到公車來了,想加快步子趕上,可是雙腳不爭氣,就是趕不上而錯過了,只有等下一班。有些患者到了頸椎病晚期還會表現為小便無力、大便便秘要手指摳才行,這是頸椎病非常嚴重的表現。
臨牀中有不少患者會有心慌、胸悶的徵狀,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心臟出現了問題。這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是得了「頸心綜合症」,其實是頸椎問題,表現為胸背像有繩子捆在一起,胸口悶緊,心跳快,甚至血壓高、頭暈等。因此,建議60歲以上的患者,除了要做心臟檢查之外,也應該查查頸椎是否有問題。
另外,還有一部分病人會表現為腹部也像皮帶勒緊一樣,吃飯沒有胃口,肚子總感覺飽飽的,在考慮胃腸道疾病之外,也需要當心有無頸椎病的可能。
預防勝於治療
頸椎病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如果能好好保護頸椎,合理科學鍛煉脖子,可以盡量減免頸椎病之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高枕未必無憂」,睡覺時如果枕頭過高,則會改變頸椎的生理曲度,就像坐位時低着頭一樣,一晚睡下來,反而讓頸椎很受累。因此睡覺時的枕頭不要過高,以符合頸椎生理曲度為宜,最好是選取小枕頭,宜枕在脖子後方而不是枕在頭部,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糾正改善不良習慣性體位
伏案的工作人員應該定期,或及時糾正頭頸部的勞累姿勢,其工作時間不應連續超過1小時,並且注意讀書、寫字或工作時要挺直腰杆子,盡量保持脖子放鬆的姿勢。
適當的鍛煉
自我牽引:如你突然感到頸部酸痛,或肩背部及上肢有放射痛時,可將雙手十字合攏交叉,將其舉過頭頂置於枕頸部,之後將頭後仰,雙手逐漸用力向頭方向牽引5-10秒鐘,如此連續3-4次即可起到緩解椎間隙壓力的作用。其原理是利用雙手向上牽引之力,使頸椎間隙離開,使後突之髓核有可能還納,也可改變頸椎關節列線而起到緩解徵狀作用。
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帶走體內的不良代謝產物,頸部肌肉勞累也會產生類似於乳酸的代謝產物,運動排汗可以將它排泄出去,就可緩解徵狀不適。運動中最好的是游泳,游泳時頸椎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而且游泳時抬頭換氣、頸部後伸,不但鍛煉了頸部的肌肉,還可把突出的椎間盤壓回去,長期堅持甚至可以治癒輕度的頸椎間盤突出。
倒走:挺着略後伸脖子倒走,也是一種反向運動,可以緩解後方肌肉緊張。
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得了頸椎病,什麼情況需要保守治療?什麼情況應該手術治療?總體上95%的頸椎病患者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只有5%的患者才需要手術治療,而門診病人中真正實施手術的只有2%左右。
制動:早期有患者可以佩戴頸托固定,讓頭頸得以休息。頸椎犯病的時候切不要做過於劇烈的頸部運動,愈是疼痛愈要休息。
頸椎牽引: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方法,建議做長時間低重量的牽引,躺着牽引比坐着牽引效果好。因此建議患者在家中備有「枕頜帶牽引」,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以3公斤左右的重量進行牽引。
針灸:有一定的通經絡,增加血液循環的作用。對於推拿要謹慎待之,必須要找正規醫院的有資質的中醫醫生進行,不要到保健院做不正規的推拿。
藥物:發作的時候可以按醫囑服用止痛、神經營養、活血化瘀類藥物。
手術:對於疼痛劇烈、難以耐受,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的患者,那麼可以行手術治療。脊髓型的患者一旦診斷明確,建議盡早手術。目前在頸椎病早中期,一般都可通過脖子前方的微創手術解決問題,創傷和痛苦都很小,第二天就可下牀活動。拖到晚期就常需要通過脖子後方痛苦較大的手術來緩解病情。
總之,頸椎是人體中最為精細的運動單元之一,但同時又是如此的靈活有序,其中任何一個零件損傷或老化都會導致頸椎病,其老化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關鍵是防患於未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頸部的自我保健;一旦到了需要手術的地步時,也不必懼怕,因為對於正規資質經驗豐富的脊柱外科醫生來說,頸椎手術是創傷最小、效果最確切的外科手術之一。
------------------
常去健身房 易患「身體畸形焦慮」
常去健身房鍛煉能強身健體,不過,這一習慣或許也會讓你變得焦慮。澳洲麥考里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一個人若是經常看到體脂低的人,就會覺得這樣才是正常,反而認為體脂正常的人「偏胖」。同樣,看多了「肌肉男」就會覺得普通人「瘦弱」,反之亦然。
研究人員認為,這與「視覺適應」有些類似。「視覺適應」指的是視覺器官的感覺隨外界亮度的刺激而變化的過程。經常看到身材健美的人,就會讓人「適應」,從而認為這樣才正常,與之相比,自己「身體畸形」。
參與研究的助理教授凱文.布魯克斯說,經常閱讀健身雜誌或網站、看專業運動比賽或者在健身房跟專業人士一起鍛煉的人,最容易出現「身體畸形恐懼」。這對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而且可能會讓人過度節食、過度鍛煉甚至濫用藥物。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着手弄清這一恐懼的神經傳導過程,以研發出對抗的療法或藥物。
適度鍛煉有益健康早已是定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達戈分校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則顯示,步行20分鐘就能幫助機體對抗炎症。
研究人員招募47名志願者,讓他們在跑步機上行走20分鐘,運動強度依據個人鍛煉情況定為「適度」。研究人員在鍛煉開始前和剛剛停止時給志願者採血,結果發現,鍛煉後,他們血液中屬於炎性因數的腫瘤壞死因數(TNF)數量下降了約5%。
研究人員在《大腦、行為與免疫》雜誌上發表報告說,這說明,20分鐘的步行就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炎細胞反應。他們認為,研究結果對患有關節炎、纖維肌痛症、肥胖症等疾病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久坐須預防血栓
長途旅行多喝水
旅行時通常要坐好幾個小時的長途車或者飛機。醫生提醒,長期久坐可能導致靜脈血栓和肺栓塞,乘坐長途汽車、火車或者飛機等,需要長時間以同樣的姿勢坐着,要注意預防血栓的發生。
利用飛機等交通工具進行長途旅行時,腿的靜脈血液會循環不暢,位於膝關節部位背面的靜脈有時會出現微小的血栓。如果這些血栓通過靜脈流入肺部,就會堵塞肺內的細小血管,使人感到呼吸困難或胸痛。這就是長途飛行血栓。
靜脈血栓的危險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那麼如何預防呢?
醫生指出,要多活動,多喝水,座位椅子放到最平的位置,抬高下肢。發生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是腿部長時間處於不活動的狀態以及交通工具內乾燥。在腿部不運動的狀態下,血液會流動不暢,從而容易形成血栓。
另外,乾燥會造成體內的水分流失,這樣會使血液濃度增大而導致血液粘稠,進而容易出現血栓。預防靜脈血栓發病的關鍵是在交通工具內盡量使腿部多活動,同時充分補充水分。
靜脈曲張者、肥胖者和接受過大手術的人以及過去曾經患過血栓的人,還有那些由於劇烈的運動而造成血管疼痛的人是很容易發病的,更要進行良好的預防。梯度彈力襪也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人坐在飛機上長時間不動,尤其是經濟艙空間比較狹小,人活動受限,靜脈血就會淤滯在下肢,形成靜脈血栓,也被稱為經濟艙綜合症。下肢一旦患上靜脈血栓,不但會使腿部浮腫,嚴重時還會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除了長途旅行,長期久坐都會導致靜脈血栓的發生。因此,不要時間過長,坐的時候不要蹺二郎腿,膝關節反面有很多血管,壓迫過多會造成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