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範文: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作者「恆惴慄」的心情,在遊西山後得以消解。
作者登上西山,從山巔遠眺的景象,令作者感受大自然的浩瀚,有「悠悠乎」、「洋洋乎」之感。由此引發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想像,於是有感與天地共遊,並且覺得大自然廣闊無垠。(2分)
最後,作者在宴飲後「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的精神可以集中,身心得到解脫,渾忘物我。面對浩瀚的自然,他理解個人的渺小,於是忘記個人一時的榮辱和得失,與大自然融合為一,因「僇人」而來的「恆惴慄」之情得以消解。(2分)
(2)首先,作者從西山上得見自然的浩瀚偉大,有感個人的渺小,放下一時的悲喜得失,心境變得開朗,不再因僇人的身分而惶恐終日。(1分)
其次,過往作者遊歷永州山水,主要是尋幽訪勝。作者登上西山後,看到壯麗的景象,領略遊歷的真正樂趣,心情得到解放,就是個人的精神跟自然融為一體,於是作者開始了真正的遊歷。(1分)
(3)作者於本文曾運用頂真手法。使用頂真能夠令文句前後承接,更見連貫,而且文氣銜接得當,可令文章具氣勢。
例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一段,作者主要刻劃遊歷永州山水時的情?。其中「醉」、「臥」、「起」三字均曾用作頂真,承接上句,開啟下句。(2分)
作者這樣寫,就可以清楚刻劃一個連貫的郊遊過程,先是坐下來飲酒,醉了就相枕而躺下睡覺,睡覺時發了一個夢,夢醒後即時起來,起來後又立即離去。從文句的表述方式,令讀者看到一氣呵成、緊密連貫的動作,大大增加文章的可觀性。(2分)
(4)A
(5)B
(6)惠子種出容量達五石的葫蘆,但因為它不堪承受過大重量而不能用作盛水器具,也因為大得無處可容而無法用作水瓢,得物無所用,只好將其擊破。 (2分)
莊子指出他的「拙」在於閉塞守舊,囿於成見,只懂從日常生活應用的角度思考。葫蘆的「大」既不合於實用性,就是「無用」,卻不知葫蘆同時具有「浮於水面」的特性,在盛水和舀水以外,亦有用作腰舟的可能。(2分)
(7)「無用」是對世界而言,「大用」則對自己而言,能夠保全生命,就是「無用」最大的「用處」。作者以比喻、回應惠子所舉之例來論證「無用方可大用」。(2分)
作者首先用斄牛比喻無用的大物,正因為它不具捕捉小動物的本領,被人視作「無用」,無才可施也就不急於東跳西躍,也因此避免誤落陷阱,得以頤養天年。(2分)
其後,作者更提出建議,把大樗樹種在「無何有之鄉」,正因為它的大幹小枝皆不合木匠所用,而且位處遠郊,故此才不為斤斧所害,達至「大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