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網購利弊 一click即見
網上購物大行其道,消費者安坐家中用電腦,或隨時隨地用智能手機上網,便能買到來自全球的各式心頭好。網購改變不少人的消費模式,同時也拉動經濟。不過,網購亦可能有各種陷阱,過度消費除了浪費金錢,還造成環境污染。以下從通識六大單元拆解網購。
■網購×今日香港
港人網購習慣
網購在香港愈趨普遍,成為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消委會2016年11月公布網上消費研究報告,1010名15歲或以上、曾於過去一年使用互聯網的受訪者中,有網購的人平均每10日一次,每次平均花費790元,一年則花費近1.53萬元。調查又發現,經常網購的人以高教育程度、年輕及中年人為主。網購主要因親友介紹,其次是「快捷方便」。四成沒有網購的受訪者中,約三成人擔心泄漏私隱,另逾兩成人對貨品品質沒有信心,約一半人稱若有售後退款或退貨保障可吸引他們網購。
發展網購限制×支付系統
香港網購的普及程度似乎落後於內地,有指其中一個限制是儲值和移動支付系統的發展緩慢和監管制度不完善。《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2015年11月生效,以更有效監管新興的儲值支付工具及移動支付系統(電子錢包)。截至2016年11月,金融管理局向13個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批出牌照,包括八達通卡、WeChat Pay及支付寶。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認為,發牌制度能加強公眾對使用有關服務的信心,有助推動零售支付業務的創新及發展。
發展網購限制×物流成本
香港的互聯網滲透率和上網速度均在全球前列,有利網購發展,惟本港網購消費增長較內地落後,原因之一是成本高。網購大多採點對點運貨模式,香港的送貨車輛、燃料、送貨員等開支都較高,在物流成本貴的情G下,貨品售價不比實體店舖低很多。網上時裝店ZALORA的香港營運總監Luca Barberis曾表示,發貨及承擔退貨涉及的物流和人力成本相對昂貴,是營運一大挑戰。
■網購×現代中國
中國網購經濟急速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指出,網購已成為民眾的消費習慣。調查顯示15.2%受訪用戶表示網購金額佔日常消費支出三至五成,稱佔支出一至兩成的有17.5%,佔兩至三成的有12.3%。調查亦顯示,男性網購用戶人均年度購物金額約為1萬元人民幣,是女性的約1.2倍。用戶網購時不止追求價格便宜,70.8%用戶會平衡品質與價格,24.6%稱甚至會為高品質而忽略價格,僅4.7%會因為價格而略為犧牲品質。
原因1:政策支持
中國國務院、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推出擴大支付限額、降低關稅、提高通關效率等政策。商務部2015年發布《「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十三五規劃」將「共享」作為發展理念之一,而網絡零售的「平台型經濟」順應了這發展理念。
原因2:經濟增長 人民收入增
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966元人民幣,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隨?農村網民規模增長、網絡基礎環境不斷改善、農村網民消費意識逐漸轉變,2015年農村網絡零售市場亟待釋放。
原因3:技術改善 方便購物
手機購物用戶增長迅速。因為用手機購物縮短了決策時間,支付亦方便,激發更多消費。截至2015年11月,固網和移動流量平均收費水平下降幅度分別超過50%及39%。網絡提速以及上網收費下降更加鞏固網絡購物的地位。互聯網移動支付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令購物更方便。
■網購×全球化
電子交易平台盛行,促成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是最普及的電子商務活動之一,主要分為企業與個人(B2C, Business-to-Customer)和個人與個人(C2C, Consumer to Consumer)兩種。
網購利民利經濟
網購打破空間限制,消費者可購買來自全球的物品,還能送貨上門。一些當地市場規模較小的地區,商家就可透過網購平台擴闊銷售渠道。
據聯合國統計,2015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2萬億美元,比2013年上升38%,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在丹麥、盧森堡、英國等發達國,參與網購的民眾比例超過70%;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如孟加拉和印尼等,網購的人不足2%。新興經濟體如中國,以網購刺激內部需求,促進就業。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用戶規模和交易額均全球第一。全球前十名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亦包括巴西、印度、韓國和俄羅斯。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受惠於全球化商品強大的消費需求,2015年中國海外網購用戶達4091萬,較2014年增加135.8%,由佔所有網購用戶中4.8%增至9.9%。他們最常買化妝品及美容產品,其次是奶粉/嬰幼兒用品、服飾、保健品等。人均消費金額為5630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682元,增幅13.8%。
「雙十一」網購國際化
內地網絡零售平台阿里巴巴引入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等超過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個品牌參與;售賣國內折扣商品5000萬種,覆蓋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和地區。11月11日「光棍節」現已演變成「購物節」,阿里巴巴的網購平台當日的交易額連年刷新紀錄。2016年「雙十一」阿里巴巴致力拓展國際市場,表明海內外將「真正打通」—不僅消費者可以買遍全球,品牌商家也將實現「全球賣」(將產品外銷到全球)的便利,最後以1207.5億元人民幣商品交易金額畫下句號,按年增長32%;達成跨境交易的國家及地區達235個,成交國際品牌數目逾1.49萬個。
《明報》報道截至當晚約10時,最高銷售的海外地區依次為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烏克蘭及法國;日本、美國、韓國、澳洲及德國則是五大進口地區。
不過,匯豐環球分析員認為,雖然全球化是阿里巴巴的增長策略,但集團現時仍依賴國內消費力,預計海外收入佔2016年總收入約8%。
跨境網購風險×難追責任
跨境網購是新興交易模式,法律監管未必追得上。香港消費者委員會2016年公布網上消費研究報告,明言網上消費隱藏各種風險,包括「商戶的所在地的透明度令人關注」,即使網址以「.hk」結尾,亦不等同網站是在香港營運。如果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被轉移到第三方平台購買附加服務,例如保險等,或難追究責任。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靮出,本地網上商戶受《商品說明條例》規管,但市民在海外網購遇到貨品或金錢糾紛,除非到當地打官司,否則難以追討賠償。
■網購×公共衛生
網購食物有風險
香港門市租金昂貴,衍生愈來愈多網店,部分售賣新鮮食品。香港曾興起刺身網店,也有市民網購外地食品,但引起食物安全憂慮。
2015年消委會曾訂購網店的急凍新鮮食品測試,發現部分急凍肉食在送抵時已開始解凍,並有血水滲出(圖2)。
2015年7至8月,多人進食台灣空運到港的「洪瑞珍」三文治後出現腸胃炎病徵,食安中心8月3日禁止所有洪瑞珍三文治進口。同年香港有254宗食物中毒個案,其中9宗涉網購食物。
為堵塞網購食物的法例漏洞,食環署2016年2月推出新規定,凡網上售賣刺身、生蠔等「受限制出售食物」須領許可證,並須於網站詳列資料,市民可在食環署網頁核實;網店須符合多項條件,包括食物必須來自合法來源、須保持在適當低溫等。飲食業界稱新規管對網購發展是好事。
「毒面膜」美容變珖e
不少人會上網購買美容用品,例如面膜和減肥藥等,但品質和安全成疑。內地擁有逾10萬微博粉絲的帳號「壞脾氣公子」持有人周夢礡A推銷聲稱自家製的蠶絲面膜,年賺近千萬元人民幣。但2014年11月起陸續有買家使用後面部發紅、長痘甚至生毛,被診斷為過敏性皮炎和激素依賴性皮炎。據報,周售賣的面膜包裝上僅有生產日期,無廠商、地址、許可證號。受害者紛要求周夢繵h款賠償,但周已音信杳然。
《明報通通識 第4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