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醫生:感染風險未必高
【明報專訊】衛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護士錯用未消毒「鴨嘴鉗」做子宮頸檢查,有婦產科醫生指出,陰道有皮膚保護,即使接觸病毒也不會即時感染,但做子宮頸檢查時會用金屬製的「鴨嘴鉗」擴大陰道,又會以子宮頸刷刮取組織,兩者都會造成傷口,如未消毒「鴨嘴鉗」帶有病毒,便可能帶來感染風險。
指陰道有皮層阻菌 鴨嘴鉗擦損風險低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張德康指出,陰道接觸病毒不等於即時受感染,因陰道、子宮頸外的皮膚與身體其他表皮一樣,有多層鱗狀細胞,只是沒有長毛,這提供保護的皮層可令身體免受病毒及病菌入侵,但子宮頸通道屬單層細胞,較易受損。
子宮頸刷較大可能造成傷口
對於子宮頸抹片檢查有可能造成傷口,張德康解釋,檢查時會用子宮頸刷在子宮頸外及子宮頸通道的交匯處「轉幾轉」,此舉較大可能造成傷口,因此檢查後陰道可能會流出小量血液;此外,負責擴張陰道的金屬製「鴨嘴鉗」亦有可能擦損陰道,但這可能較小,因放鉗入陰道時一般會用潤滑劑。
衛生署指被錯用的「鴨嘴鉗」已清潔,張德康指出,清潔可洗走上一病人留下的血液或黏液,萬一該病人帶有病毒,仍有可能殘留在鉗上,因始終未消毒,只是病毒量會大減。他認為錯用未消毒「鴨嘴鉗」檢查的女子受感染的風險未必很高,但為安全起見,仍要跟進檢查有否感染愛滋病等可經血液傳播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