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為何愛曬學歷?
【明報專訊】作為消費社會的象徵,廣告看來與傳統生活毫不相干;但當看到香港廣告的特徵,總令人聯想到背後的意識,與傳統仍息息相關。
從升職到選戰 都追逐學歷
在先前的立法會選舉,直選候選人的宣傳廣告中很多都加上自己的職業或學歷。但不少職業資歷如家庭治療資格、跨國諮詢公司顧問,與立法會看來並無明顯關係;而學歷是碩士還是博士,對議會而言亦無意義。
但正如有候選人稱其碩士學歷令很多市民主動向其求助,現實上這些角色作用明顯,源於中國人至今仍崇尚學歷主義。不僅家長及學生看重升上大學,很多行業都有這樣的說法:要是想晉陞,就需修讀碩士。現實也是很多碩士課程的水平比學士還要寬鬆,似乎反映讀碩士為銜頭多於學習。
正因如此,華人世界才會不斷有公眾人物被質疑學歷,他們也會費盡唇舌以期「釋除大眾疑慮」,證明學歷是支持他們地位的重要環節。
讀書:為知識?為地位?
這並非個別現象,招聘廣告便大多先問學歷,學校愛介紹有多少碩士銜頭教師,補習社更有不少廣告大書教師的碩士博士或名牌大學學歷,甚至自封為「神」。雖然學歷與工作能力未必成正比,但碩士博士教師卻迅速招來大量學生,可見學歷的吸引力。當然一眾補習教師會以明星形象包裝,已反映社會注重學歷的心理。
問題的原點是傳統鼓勵我們追逐學歷。長輩常勸勉我們要努力讀書,不過是古代精英主義的延續:古中國長期把讀書能力與位階掛鉤,考試成為飛黃騰達的主要途徑,讀書是先決條件。BBC紀錄片《中式教學適合英國學生嗎?》正訴說這種中西差異:比起英國講求理解,相信努力學習才可掙錢的中國學生更講求成績。
當成績成為前途的判別標準,各式補習便應運而生,才有「贏在起跑線」的討論。說穿了讀書為獲得更好地位多於增進知識。
最大型「廣告」:精英運動員訪港
正是這種上進意識,中國的廣告才有明顯位階烙印:不僅產品廣告總愛借助明星或專家,連田徑、游泳、排球等國家奧運隊伍也代言各式產品,與外國廣告圍繞個別明星大異其趣。這是因為有著古代精英體制影子的「國家隊」,有著狀元般的位階而受到尊崇。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的最大型「廣告」——每屆奧運後全體金牌運動員都馬不停蹄來港宣揚國威,今年陷於中港矛盾的香港仍一面倒歡迎,可見位階的明顯作用。因而張繼科的粉絲會請孫楊合照,我們不會詫異——重點不是個人而是位階。
文化解碼
「勸學」與「學而優則仕」的曲解
中國人愛勸勉後輩努力讀書,新年祝頌語常用的便有「學業進步」,「勸學」也成為詩文的常用主題,但「勸學」的意義古今並不相同。最初撰文「勸學」的是荀子,認為人要透過學習才能棄惡就善,注重的是品德;到了科舉發達的宋代,宋真宗〈勸學〉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習變成榮華富貴的途徑。與此相應的是「學而優則仕」的意義變遷,原意本是「學有所成還有餘力就可當官」,後來卻普遍解為「學習優秀的人就可當官」,「學」的意義被矮化為當官基準。說到底,當科舉變成管治手段多於人才選拔後,讀書與位階掛鉤,學歷主義就變成大眾潛意識。
作者簡介:書獃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