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稱傳統漁場不等於歷史權利
在昨日的海洋爭端解決國際法研討會中,清華大學法學教授卡蒂(John Anthony Carty)指出,中國對歷史性權利的表述在國際社會看來並不清晰。仲裁庭認為南海是中國的傳統漁場,只說明中國在公海行使了捕魚自由的權利,不能證明其對南海的歷史性權利,是合理的判斷。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旗下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主任波林(Gregory Poling)對本報說,仲裁庭願意在菲律賓絕大部分仲裁訴求上作出判決,恰恰顯示出仲裁員不受政治影響,只看法律依據,未考慮到政治後果。
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院長傅崐成則稱,裁決沒有真正的威脅,不會影響中國的主權主張。
而裁決結果比菲律賓想要的還多,反而為菲律賓政府製造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今後與中國談判時不得不照顧到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
傅崐成指出,5名仲裁員「過度擴權」。
他指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島嶼的定義只是規定有「可以維持人類居住或經濟活動」的能力,但仲裁庭自行將島嶼的定義擴展為有自然形成的人類聚落,「恐怕世界上許多島嶼都無法滿足」,尤其今次裁決中使太平島「降格」為礁,令許多觀察者感到吃驚。(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