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口老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社會挑戰,雖對政策資源構成壓力,但同時為市場帶來新機遇。
◆機遇
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人口結構變化卻為市場帶來新機遇。嬰兒潮(即戰後至1964年)間出生的人口將逐漸退休,這一代的長者不乏高教育程度、高消費力,而且重視生活素質。顧問公司Ageing Asia於2013年4月發表報告,指出2017年亞太區銀髮經濟將達3兆美元,銀髮商機發展潛力無限。
長者房屋需求大
房協2003年起推出政府資助的兩個「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分別為將軍澳的「樂頤居」和牛頭角的「彩頤居」,住戶一筆過「購買」終身租住權,便能居住至終老。住戶亦需每月繳交管理費和服務費,可享用屋苑提供的康樂、社交活動、健康護理服務等。現時兩項目共576個單位已全數租出,新申請者需等逾5年才能上樓。房協計劃於紅磡興建第3個中產長者屋,可提供300多個單位,預料2020年落成。資助長者屋供不應求,未來中產長者增加,此類房屋需求將愈來愈大。
˙批評﹕費用高昂
2015年,有樂頤居住戶不滿管理費和服務費加幅高昂,又批評巧立名目收取不同費用,部分設施貨不對辦,罷交費用抗議。房協解釋加價是因應成本上升而調整。
長者產品市場擴闊
初期銀髮市場以醫療護理和衣食住行為主,但現已滲透至不同服務行業,例如平安鐘、長者手機及長者刊物等。
香港貿發局江蘇代表曾沂靖指出,銀髮族重視身體健康,同時視養生和療養作休閒活動,對養生、保健服務的需求日增,相關服務應運而生。在香港,亞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2014年在上環開設針對50歲以上、中上階層人士的健體中心「永健坊」,服務包括健身器材、創意課程、健康講座等。
˙批評﹕未配合需求
智經研究中心在2013年發表文章,指出長者每月收入中位數不高,而市場產品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特別是日常生活的消費,他們消耗量不大,買得少,或買多了而因用不完又浪費掉。中心指市場沒有照顧到這類高齡消費群的需要,成為銀髮經濟發展的一大挑戰。
長者重回勞動市場
隨茬珧吨H口減少,不少企業考慮聘請銀髮族。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2008年起獲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資助推動長者再就業計劃,除提供空缺平台予銀髮僱員及僱主外,更為銀髮僱員提供講座、課程、研習班等,為再就業裝備自己。
香港無劃一法定退休年齡,一般打工仔60歲退休。政府2015年6月起提高新入職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冀能為私人市場起示範作用。
˙批評﹕激發兩代矛盾
安老事務委員會前主席梁智鴻指出,不少年輕人埋怨競爭激烈,沒上游機會,將退休年齡押後或會令更多年輕人不滿。梁同時建議可以「友情價」聘請退休員工,以培訓新人。
◆挑戰
勞動人口減 撫養比率增
人口老化會降低勞動人口參與率,適齡勞動人口要支持更多受供養人口(如兒童和長者)的生活,負擔加重。《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估算,2014年每千名適齡工作人士撫養211名長者及159名兒童,2041年會升至每千人撫養549名長者及163名兒童。「誰來養老?」、「錢從何來」為市民帶來困擾,本港退休制度不完善,衍生出不少政治爭拗。
公共醫療及福利開支增
人口老化下,公共醫療服務需求增加,例如需增建醫院、增加H位、增加長者宿位津貼等開支。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衛生)袁銘輝表示人口老化情G嚴重,若依照現時的醫療模式發展服務,預計到2041/42年公共醫療開支增至5636億元,佔GDP 7.9%,是2013/14年度醫療開支的10倍。
人口結構與資源分配問題
聯合國指出,人口老化將為發展國帶來資源分配的挑戰。以中國為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胡乃軍2013年在《中國經濟報告》中引述中國國家統計年鑒和聯合國準則,中國已在1995至2000年間成為高齡化社會,並將在2025至2030年成為高齡社會。胡指出,老年化對社會帶來多方面影響,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如保險、退休金制度)可持續性挑戰、居民儲蓄急劇下降等。
女性壽命較長 性別失衡
聯合國指出,由於女性平均壽命較男人長,在未來,年老女性將超過男性,年歲愈高超過愈多,因此建議各國政府在所有政策、方案和法律中必須加入保障男女地位充分平等的觀點。
長者精神健康支援不足
社會普遍較關注照顧長者的物質生活,其精神狀態往往被忽略。到了一定年紀,不少人都「老人病」纏身,面對健康問題、喪偶或覺得成為家人負累等,令不少長者患上抑鬱症。2002年有研究報告發現,60歲以上自殺身亡的人中,56.5%患抑鬱症。現時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缺,對有精神健康問題長者的支援不足。
在香港,長者自殺率在各年齡組別中最高,每3個自殺者中即有1人為長者,並可能隨人口老化逐年遞增。死因庭數字指出,2014年共1007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為13.86(即每10萬人有13.86人自殺身亡),當中60歲或以上長者佔總數34.9%,幾乎平均每日有1名長者輕生。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則指出,本港老人自殺率比歐美國家高兩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