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如何評估社交網絡推動社會變革的影響力?英國劍橋大學兼德國全球及區域研究中心(GIGA)的中東研究學者莫尼爾認為,社交網絡只是輔助工具,它所反映的亦往往不是現實之全部。她解釋,社交網絡雖然的確有助宣傳和組織示威,能凝聚民間的反政府情緒,但由於各人對社會發展有不同意見,很難取得共識;而一旦達至抗爭目標,例如迫使政府下台後,社交網絡便無法繼續團結民眾。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資訊及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蒂費克奇(Zeynep Tufekci)前年亦在TED分析稱,社會運動的策略創新,但在缺乏組織基礎的情况下快速地形成,未必承受得起考驗,就像新創業的公司, 規模迅速擴大,卻不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做, 因為民眾沒足夠能力應對轉變。
根據埃及官方2011年4月發表的數據,互聯網用戶2011年2月佔該國總人口僅32.7%。莫尼爾稱,在中東國家使用社交網絡表達意見的人多來自特定社會或經濟背景,「他們似乎壟斷了輿論,但現實上並非大多數」。她說,社交網絡用戶以年輕人及自由派居多,他們看來成為主流意見,但現實上卻很多時是保守派勝選,顯示那些在社交網絡沒一席之地的卻對政治有關鍵影響力。她提醒﹕「很多不同的政見其實並不見於社交網絡。」
政府學精 收緊網絡自由
互聯網未能助埃及走過政治過渡,但阿拉伯之春的經驗卻令當權者學乖,加緊控制網絡。埃及總統塞西去年8月簽署新反恐法,除了記者報道有關恐襲的不實消息會被判罰款或停職,任何人透過網絡鼓吹暴力也面臨5至7年刑期。莫尼爾指出,此法限制了網絡自由,政府以保障國家安全為由,加大網絡監管力度,使民眾逐漸失去網絡言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