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出心理戰術 消費者購物失理智
【明報專訊】踏入聖誕購物季節﹐各大小商場開始出現人潮﹐但市民興奮購物的同時﹐小心墮入零售商設下的「小陷阱」﹐令自己不知不覺地多了無謂的消費。
零售業市場專家瓦恩加特(Brynn Winegard)指﹐購物跟賭博一樣﹐都會叫人「上癮」﹐而現時有些商店開始仿效賭場做法﹐務求令消費者花費更多。
這些方法包括﹕添置容積更大的購物手推車、令商店布局有如迷宮、將貴價物品陳列在商店門口﹐以及將貨品限量或限時出售等。
有專家指﹐如今超市或大型百貨店的購物手推車容量﹐是上世紀70年代的3倍﹐但消費者的收入則沒有同等的增長。
市場專家林德斯特倫(Martin Lindstrom)表示﹐由於一般人的心理﹐多喜歡將手推車裝得滿滿﹐於是便很容易不自覺多買了東西。在這情況下﹐消費者平均會超買40%的貨品。解決方法是使用容積較小的手推車或購物籃。
店如八陣圖團團轉
商家亦刻意將商店的間隔佈置成迷宮一樣﹐當消費者置身其中﹐便會迷失﹐更易墮入商家的銷售策略陷阱中。就以宜家家具店為例﹐當消費者步入商店後﹐很容易失去方向感及分心﹐他們在閒逛期間﹐因此特別隨意選購廉價品﹐更不知不覺超買了。
對抗的方法,是限制自己只能根據預先準備好的清單來購物。
當消費者步入商店後﹐馬上在近入口處擺放一些貴價商品﹐便要提高警覺﹐以免墮入商家另一個陷阱。
商家刻意將貴價商品放在門口當眼處﹐會讓消費者留下錯覺﹐覺得店內其他商品看來較便宜。例如9元一盒的普通芝士擺放在一盒售價為12元芝士旁﹐消費者便會錯以為前者價格便宜「抵」買﹔但其實該芝士根本沒有任何減價。因此﹐消費者最好善用商店內的檢查貨價儀器﹐時刻做個精明消費人。
商家另一招常用的技倆就是以限量或限期發售﹐來催使消費者倉卒作出購買的決定﹐買錯或超買了無謂的貨品﹔因此﹐當消費者遇上這類促銷時﹐便因保持冷靜﹐搞清楚自己是否確需要有關商品。
商店亦會用不同方法﹐如為顧客提供免費無線上網、在店內播放輕音樂﹐又或設置咖啡店等﹐無非是延長顧客逗留在商店內的時間。他們留在店內的時間愈長﹐花費的機會便愈大。
根據加拿大廣播電視公司(CBC)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加拿大於去年花了至少100元在衝動消費上﹐每10名個加人中便一人曾經在一次性的衝動消費中﹐花掉至少1,000元。
按個人信用評級機構TransUnion及Equifax的資料顯示﹐每名加人肩負的債務(除房屋按揭以外)﹐便高逾2.1萬元﹔5%的加拿大人便因為經常作衝動消費而無法負擔日常生活的基本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