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攻略﹕誰更重要?還看前提!
【明報專訊】有人認為年輕人投身社會工作,「自知」比「自信」更為重要,你同意嗎? (2015DSE題型)
1.出卷者心思
• 考問青少年的處事態度。
• 希望青少年培養積極的態度及正面的價值觀(高中課程綱要)
• 希望同學思考「自知」和「自信」兩者不同特質,尋找平衡。
• 探討哪一種處事態度更適合現今香港社會。
2.題目解拆
考官又暗中表達對年輕人的要求了,一句「自知」比「自信」更為重要,想來又在暗諷我等年輕人沒有自知之明了。
就當我是小人之心吧,我始終認為確是這樣。好吧,不要多想,我立即投入作戰部署。同意與否,屬爭論題型。既是爭論,立場必以清晰為要,故我會選擇同意或不同意。我認為真正的自信源於自知(多麼積極進取!)我同意「自知」比「自信」更為重要(而且我積累了不少關於自知的金句呢!起碼可用:人貴自知)。
什麼是自知?自知指的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包括清楚自己的能力、優點與缺點。由於我選擇自知「更為重要」 ,我必須將自知的定義定得更為寬廣,對己才算有利。什麼是自信,我認為是指對自己有信心。我不選自信更為重要,所以將它的定義說得普通一點(委實有點不好意思)。
題目設下的情境是:年輕人投身社會工作。香港社會重視競爭和追求進步,工作自然不例外,年輕人最重要是勇於承擔,取得上司或顧客的信任。這麼說來,不是自信更重要嗎?非也,能先了解自己,再得出來的自信,才稱得上胸有成竹;未認清自己,修飾出來的自信,叫虛有其表。
長遠而言,先認清自己的能力,再踏實執行上司交託的任務,久而久之,自能取得伙伴的信任。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不「自知」,「自信」從何而來?我自信,因為我深知自己有能力做得到,甚至做得好。 (筆者嘗試直播思考過程,望同學不要見笑!)
3.論據舉隅
(1)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語出韓愈《調張籍》)。蚍蜉(音皮浮,一種大螞蟻)與大樹鬥撼,乃不自量力,倘牠堅持牠的自信,下場不是更慘嗎?
■模擬一分鐘(假設我坐五號位)
大家好!綜合剛才四位同學的發言,「自知」和「自信」各有支持者,難分高下。我認為大家不能忽略我們的討論前提:年輕人投身社會工作。年輕人初出茅廬,閱歷未深,經驗尚淺,在此前提下,我同意自知比自信更加重要。如果我們不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優點與缺點便自信滿滿,很容易在職場碰釘子。
再說,我認為自信源於自知,也可說是自知一部分。自信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甚至做得好。這種信心不應憑空而來,而是建基於對自己的了解,心中有些把握,表現出來的才是真正自信。
不先了解自己就一臉自信,只是虛有其表,如年輕人以此作為處身職場的長遠策略,實屬不智。所謂「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若螞蟻不自量力,堅持撼動大樹,牠能因自信而免於悲慘下場嗎?稍後我將多舉些例子去支持「自知」。
(僅供參考,並非標準答案)
145期《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得獎者:陳珊妮、傅靖貽、冼家(贈書郵寄送出)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
作者簡介﹕編著《高中中文科必讀手冊》、《中文科文憑試活用筆記》、《每日文言半小時》(1-3冊)等。希望協助同學應試之餘,共同探尋中文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