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挑戰.(3)無力阻止大國行動?
【明報專訊】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驚動全球的恐怖襲擊事件,兩架被恐怖分子騎劫的客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另有被騎劫的飛機撞向國防部大樓等地標,造成約3000人死亡,美國矛頭指向阿富汗和伊拉克。聯合國安理會2002年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證明沒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伊拉克拒絕合作。及後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及包庇阿蓋達人員為名,與英國等多國組成聯軍出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美國被批評繞過聯合國用武。2004年,時任美國總統布殊承認伊拉克無擁有大殺傷力武器。
美國在沒有足夠證據及未得到聯合國批准下自行出兵,反映聯合國沒有力量制衡大國,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規範約束力不足。法國駐聯合國大使Gerard Araud 2014年說:「當危機涉及某大國的國家利益,他們會利用權力試圖阻止聯合國安理會的干涉,結果聯合國就只能處理對任何人都無關係的危機。」
(4) 敘利亞內戰及難民問題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巴沙爾政權大規模鎮壓人民,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譴責敘利亞政府。歐洲和多個阿拉伯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嘗試提出透過經濟制裁介入敘利亞內戰,2012年遭到中國和俄羅斯否決。有國家建議將巴沙爾政權交到國際刑事法庭調查亦失敗,不但未能阻止敘利亞內戰升級,更因當地權力真空而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不斷壯大,引發大規模難民潮。
全球逾百個國家簽訂《聯合國難民公約》,公約列出為難民提供庇護的責任。聯合國難民署明言歐洲各國應向敘利亞難民提供各種協助,又指歐盟重置難民計劃只安置12萬名難民並不足夠。截至2015年9月底,已有近48萬名難民抵達歐洲。但不少歐洲國家反對接收難民,英國首相卡梅倫曾表示,歐洲各國只接收難民的政策並不能徹底解決難民危機,治本方法在解決現時中東的戰爭,中東重現和平,難民才不會大批逃亡。
《全球反恐戰略》的不足
2006年,聯合國通過《全球反恐戰略》,為全球反恐工作定下新目標。台灣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指出,聯合國要找出恐怖主義根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是十分困難。
首先,《全球反恐戰略》雖提出各種建議設立了不同機制,但不同國家或地區針對恐怖主義的定義和立場有差異,因此聯合國的對策常治標不治本。而且聯合國推動反恐的過程亦要考慮政治因素,例如介入以巴衝突可能牽動當地恐怖主義的發展。
另外,他認為聯合國的戰略內容側重於整體,忽略不同地區面臨的各種不同恐怖攻擊威脅,如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非洲各國面對的恐怖主義背景不盡相同,反恐戰略應按各國國情修改。
5 安理會組成問題
現時安理會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是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10個非常任理事國現時有安哥拉、立陶宛、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委內瑞拉、西班牙、新西蘭、約旦、乍得和智利,任期為兩年。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表決議案時只要其中一個常任理事國反對,即使其餘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支持,議案亦無法通過。不少人批評此機制令聯合國多次錯過介入軍事衝突和阻止爆發軍事衝突的機會,包括敘利亞危機。
此外,有評論認為安理會的組成無法反映現時全球政治形勢。常任理事國以西方國家佔多數(法、英、美),非洲和拉丁美洲全無席位。雖然安理會設有輪值主席制度,即安理會各理事國(常任及非常任)輪流擔任輪值主席國以示平衡,但亞太地區仍沒有足夠的代表。以本屆為例,15席中亞太地區代表只有中國、馬來西亞和新西蘭3席,佔席位20%,但亞太地區卻佔世界人口約55%、全球年收入44%。美國學者提議至少增加4個亞洲席位,包括一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印度、巴西、德國及日本自2004年起組成四國聯盟,提倡擴大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議席,並拉攏非洲的支持以爭取加入常任理事國,但受其他國家反對。
■相關概念
全球管治(global governance)
地緣政治(geopolitics)
國際協作(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
霸權(hegemony)
參考資料
1. 聯合國成立70周年專頁﹕un.org/un70
2. 其他參考資料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51105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