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市建局2011年落實以「漂浮綠洲」方案活化舊中環街市,意念是新舊建築兼容,大幅增加天台的綠化和公共空間。
放大
 
市建局2015年9月通過簡化方案,與舊方案相比綠化面積大減。該局主席蘇慶和強調並非「慳錢」,而是經司法覆核後重新考慮,亦不希望街市一直丟空。
放大
 
中環街市仍然保持2003年停用後的面貌。
放大
 
中環街市活化項目「漂浮綠洲」建築師吳永順
放大
 
中環街市關注組召集人黃英琦
放大
 
市建局主席蘇慶和
放大
 
建築師學會本地事務部主席何文堯
放大
 
市建局行政總監林濬
放大
 

其他新聞
人物X概念﹕反佔領X社會影響.反佔領者 看運動影響
人物X概念﹕無視國家歷史──從反國教科說起
學生投稿﹕Uber會帶來新競爭?
的士為何「墮落」?
實戰錦囊﹕資料詮釋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觀點與角度﹕活化中環街市 「要簡化」?

【明報專訊】政府2009年委託市建局活化中環街市,經公眾諮詢後拍板用「漂浮綠洲」為藍本,希望建設成中環的「市肺」。方案曾備受厚望,但經過司法覆核、補地價等各項爭議,2015年市建局表示因工程預算上升3倍,需要簡化方案而推倒設計。新方案能否達至公眾當初的期望呢?究竟保育及綠化何價?

◆事件背景

中環街市位於中環的核心,1939年建成,經歷多次拆卸及重建。大樓高四層,是現代建築簡約主義的例子,具簡單的橫向線條及以實用為主,於199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2003年停用。2009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保育中環」,提出中環街市活化計劃(Central Market Revitalization Plan)。市建局經公眾諮詢後2011年選出「漂浮綠洲」為活化藍本,預算約5億元,計劃在天台部分興建玻璃屋,增加綠化空間,形成約1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盼改善中環的空氣質素。

其後受《中區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和城規會通過放寬中環街市高度限制的司法覆核影響,計劃受拖延。2014年所有司法覆核個案完結,但市建局把圖則遞交屋宇署審批時,屋宇署要求有關圖則須符合2011年建築物條例規定。其後地政總署以一般地產項目標準要求市建局補地價,令保育進程再添阻滯。

2015年3月,市建局行政總監譚小瑩請辭,承認與主席蘇慶和理念有根本分歧,又致函員工稱,不能接受把市建局定位成發展商。蘇慶和否認市建局放棄社會責任,不過明言市建局以公帑營運,要減少虧蝕。蘇慶和4月透露,中環街市活化成本因司法覆核等原因由5億元C升至15億元。9月,市建局開會通過以較簡約的方式活化,剔除本來的玻璃天台設計,變成街市內部綠化(中庭和入口位置),仍提供1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較之前減三分之一。另外,會撥出1萬平方米面積作商業及其他用途,成本約6億元,不再諮詢公眾。

■評論節錄

◆中環街市活化項目「漂浮綠洲」建築師吳永順:

市建局有社會使命 保育非為賺錢

吳永順2015年4月得悉保育方案要簡化時回應﹕「保育中環街市方案經多輪公眾參與,市建局應一早理解有關成本」,質疑為何現在忽然問方案是否太貴。他說,任何組織若當初選擇面對公眾,就必須尊重過程,而且保育項目從來並非為賺錢。

˙解讀

原方案「漂浮綠洲」的設計師吳永順認為保育(conservation)項目不應為賺錢,而且市建局有社會使命。他認為公共空間就是城市中可讓公眾享用的空間,理應不限社會階級,無分貧富貴賤,人人可享。復修中環街市提供的公共空間就是讓市民大眾享用的。他表示,若最終要為節省開支而修改設計,會很失望。吳永順更透露市建局前行政總監羅義坤曾答應不計較金錢,「十億都會做」這個項目。

政府於2001年成立市區重建局(市建局),用保育(Preservation)、活化(Revitalisation)、重建(Redevelopment)、復修(Rehabilitation)即4R策略,希望保留地方特色之餘更新舊區,令香港變成一個更宜居的城市,全盤考慮社會發展、文化歷史、經濟增長,希望城市能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2009/10年《施政報告》提出「保育中環」,尋求在經濟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中環街市關注組召集人黃英琦:

望中環街市保持「原汁原味」

黃英琦在電台節目形容簡化方案是「重回正軌」,希望當局可令中環街市保持「原汁原味」,成為現代化的市集而非商場。

˙解讀

黃英琦的考慮主要建基於活化歷史建築物時出現過度商業化(commercialisation)的現象。如果改建中環街市涉及龐大的開支,令街市變得「高檔」才能「回本」,小商戶反而更難進駐。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亦支持新方案,認為原有計劃過於誇張難以實行,期望中環街市將來可有更多發展,不止作街市用途,也可考慮發展為市集,讓社企、年輕人與小商戶也可在中環街市內創業,成為多元化街市。

活化是修復歷史悠久兼具文化或建築價值的地方或建築物,轉變其功能再公開予公眾使用,保存集體回憶、增加建築物用途亦提升社區活力。但香港過往不少歷史建築被活化後均被批評過於商業化。如灣仔和昌大押的地面是家品店、樓上則改裝成高消費的英式酒吧餐館,舊水警總部變成為高級商場等。這些做法也被批評為「假保育」,令建築物與社區、當區市民的聯繫切斷。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舊建築活化後的日常營運、修繕保養需要大量的資金,活化後有商業收益能幫補,更可帶旺參觀人流,故完全去商業化並不現實。市建局主席蘇慶和亦強調,市建局必須有足夠資源,才能推展更多重建工作。

◆市建局主席蘇慶和:

成本增故要簡化方案

蘇慶和在公布更改方案的記者會上表示,當初用5億的方案經司法覆核後成本大增,董事局無辦法下唯有改用簡化的方案。

˙解讀

市建局官員論調主要衡量經濟效益(economical benefit)。經濟效益追求經營成果(多以所賺得的金錢量度)大於勞動成本及付出的資源。如果保育項目不能產生足夠經濟效益,亦會影響保育的可持續性。根據已獲批核的建築圖則,市建局估算「漂浮綠洲」所需的成本大約為15億元,而涉及的工程較為複雜,工期估算需要大約8年。因此,市建局「應董事會的要求,重新檢視項目細節,務求有效使用公帑之餘,亦能回應區議會及市民的期望,盡快開展這個活化項目,早日供市民享用」。

提供「天台」要用15億元,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呢?市建局主席蘇慶和認為,市建局當前的挑戰是按照《市區重建策略》的方針,既要維持財政自給為長遠目標,亦要能持續進行市區更新。發展局亦回應稱,市建局作為以公帑支持的法定機構,有需要審慎理財,以符合公眾期望。

◆建築師學會本地事務部主席何文堯:

閉門推翻活化方案匪夷所思

何文堯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說,中環街市活化「漂浮綠洲」項目是經過深入及廣泛公眾諮詢所得出的結論,若簡單的閉門董事局會議便能將其推翻,「鬗膠@行政學上面係匪夷所思!」

◆市建局行政總監林濬:

再諮詢會再拖延

林濬被問到是否推翻公眾諮詢,他認為市建局會向城規會申請更改規劃,屆時將設公眾諮詢期,等於公開諮詢一樣。他又說設計反正只是簡約版本,不是有新主意,不想再拖延那麼久,街市已空置10年,希望盡快推行計劃。

˙解讀

何文堯和林濬對於城市設計和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的關係有不同理解。何認為市民是城市設施的使用者,因此城市的設計需要因應當地市民的需要而改變,而且市民應有權決定。他指出2009年,局方就重建諮詢了不同的持份者,又邀請4間建築師樓聽取市民意見。2011年公眾評審後才選出「漂浮綠洲」,因此這是獲公眾認同及授權進行的公共空間項目,而非私人發展項目。他形容這次推倒重來的先例,以後或沒有人再願意參與公眾諮詢。不過,林濬則認為設計意念沒有改變,再諮詢計劃勢將延遲,公眾未必樂見。

城市設計即設計師根據市民生活環境和需要而定的規劃,如住宅、商店、工廠、交通設施以及綠化等妥善地安排,使市民在生活、社會聯繫、經濟活動、視覺美感等範疇得到滿足。當中不只講求城市的功能,更要考慮設計能否讓市民在社區(community)中建立關係、感到愉快,或能否保留該區的文化歷史面貌,包括歷史建築物的保留。

近年的城市規劃開始重視平衡空間及景觀的處理,在高樓大廈之外,城市需要公共空間、綠化等環境,讓市民休憩,令整個城市良性發展。由於市民始終是城市的用家,因此在設計師或政府要在改動社區設計時,往往會諮詢市民的意見,令設計能真正切合市民的需要,同時也能提高市民在社區的參與程度。事實上,政府於2011年2月公布新修訂的《市區重建策略》,定出「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三大原則作為推進香港市區更新的工作方針。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活化中環街市 「要簡化」?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