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呈分試 默書測驗即發作 焦慮學生頻肚痛非懶散
【明報專訊】開學以來本港已有3名學童自殺。青協指於新學年學生在學習、人際關係等要重新適應,易感焦慮,有小五生因要面對呈分試,每逢默書測驗便肚痛,家人卻誤以為她懶散和找藉口;亦有文憑試生「狂操」試題致食慾不振、失眠及產生罪疚感。社工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持續有焦慮徵狀及情緒異常低落,必須主動了解其感受。
調查﹕四成開學後情緒負面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受訪學生面對新學期有負面情緒,感「有壓力」、「不安」及「擔心」;25.2%學生壓力指數偏高;12.7%有輕至嚴重程度的焦慮傾向。
青協指出,雖距文憑試還有逾半年,但有考生自我要求高,擔心「讀唔切」,每日溫習至夜深和「狂操」試題,未幾便持續食慾不振、失眠、不斷出現負面思想等,逢測驗前夕更會反覆嘔吐,因此沒法完成測驗,繼而產生罪疚感,令焦慮情緒加劇,不斷惡性循環,家人卻認為其情G不嚴重,沒茈L求診。
另一名小五女生下學期需考呈分試,家長盼她升讀區內名校,故學業壓力很大。她雖然將考試範圍熟讀,但過分緊張,每次默書或測驗都會肚痛,沒法答題,成績一落千丈。家長初以為女兒只是以肚痛作藉口,但社工及老師了解後發現女童肚痛是焦慮反應。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說,學生有焦慮反應,一般會被誤以為是心散、懶惰或體質差,家長要了解其感受及提供支援;學生要正視壓力來源,調節期望,若焦慮情緒持續,應找專業人士協助。青協單位主任吳錦娟亦說,有些家長未意識到子女焦慮情緒影響之大,只視為一般身體不適,其實持續出現某些徵狀如無法集中精神、經常緊張、煩亂、疲倦乏力或有其他找不出原因的身體毛病,便是身體發出警號。
升大學生焦慮 師長更難察覺
另有大專生於網上向青協求助,指常感莫名驚慌及沒安全感,會面紅耳赤和心跳加速,感自己很沒用,對生活失去衝勁。經社工了解,發現他不適應大專學習模式,也因同學間競爭激烈而感無比壓力,但他害怕辜負家人期望及浪費金錢,故不敢跟家人提及。吳說,小學及中學生與老師的聯繫較強,老師較易察覺,但大專生則較自主,有時候講師也不會太留意學生情緒,故多依靠大專生「自己留意自己」,持續沒精打采或經常緊張便要求助,切勿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