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院「回家」 馬道立:代表香港法治
【明報專訊】自1912年屹立中環昃臣道的前最高法院大樓,過去曾用作立法會大樓,最近被修復成為終審法院大樓。有負責復修的建築師透露,大樓上象徵司法制度的正義女神像,雖歷經100多年風雨,但仍光潔如新。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昨高興地說,終審法院終於「回家」,稱這幢大樓重歸司法用途,「對今日社會好有意義,因為呢個大樓代表香港法治」。
司法機構昨為終院大樓舉辦傳媒導賞團,並特別為傳媒解除「法院不准攝影」的禁令。馬道立笑蚢黻O者說:「今日大把機會,隨便影」,並大讚新大樓的法庭較以往大得多,設施亦更完善。被問及香港是否「三權分立」時,馬則不願多談,只回應說「星期三已講驉v,即使記者多番追問,他只說「我已經講鬻皕Q講洁v。
逾百年歷史 歷日軍佔領 曾用作立法會
樓高3層的終院大樓,於1912年啟用,起初是最高法院,二戰期間一度被日軍佔領,成為香港憲兵部本部。二戰後大樓復歸最高法院用途,其後因地方不敷應用,政府將最高法院遷往金鐘,並由立法局(立法會前身)於1985年進駐。自立法會於2013年遷出,大樓便展開修復工程,本月7日成為終審法院。
大樓現有兩個法庭,大樓外部現時是法定古蹟,而大樓本身則為一級歷史建築。
負責復修工程的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鍾鳴昌表示,修復工程耗資4.6億元,另加每年1500萬元經常開支。工程完成後仍保留不少當年最高法院的建築特色,包括大樓的地板、齒狀天花線,以及當年押送囚犯的「嘆息橋」等。他又透露因應最近的「鉛水事件」,署方今年8月特地為新大樓驗水,證實包括鉛在內的重金屬均符合標準。
耗資4.6億復修 保留最高法院特色
鍾透露,有歷史文獻顯示最初興建最高法院時,有官員本欲把面向皇后像廣場一邊、正義女神像下方的正門作為法官的出入口,但最終該門改為押送囚犯的出入口。據說目的是為讓每名進入最高法院的囚犯,先經過正義女神像,寓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機構表示,終院將於11月開始,在沒有聆訊的日子安排導賞活動,優先給學生參觀,將來亦開放展覽廊和「嘆息橋」等設施予公眾參觀。另外,司法機構昨宣布,行政長官已接納馬道立的建議,延長兩名非常任法官包致金和范理申勳爵的任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