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富國被轟無視家門災難
新一波難民危機中,歐洲多國因拒收更多偷渡者,成眾矢之的。然而,一些更直接介入偷渡者主要源頭國──敘利亞內戰的海灣國家,卻一直置身事外。土耳其、黎巴嫩和約旦3國至今共接收了300多萬敘利亞外逃民眾,但同樣是中東國家、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富裕海灣6國,卻幾乎完全沒有接收難民,捐助金額也遠不如歐洲國家,遭詰問對家門口的人道災難「不出錢也不出力」。
地理相近 語言宗教相同
海灣6國是指組成海灣阿拉伯國家理事會(GCC)的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和巴林。基於地理相近、歷史聯繫和相對融合潛力(共同語言和宗教),GCC國家本應在敘利亞難民問題上有重大貢獻,但它們幾乎沒施援。
《金融時報》指出,自敘國內戰2011年爆發後,聯合國難民事務專員在GCC國家協助63宗敘利亞人庇護申請,當中只有33宗成功。這數字不僅難以與土耳其、約旦和黎巴嫩等敘國走難者「接收大戶」相比,對照德國和瑞典批出數萬份政治庇護申請,也是遠遠不及。
資助敘反對派 助燃戰火
諷刺的是,沙特、卡塔爾、阿聯酋和科威特都與敘利亞內戰有關,包括資助反對派叛軍以至聖戰武裝組織,造成更多敘利亞人在戰火下流離失所。這4個富裕產油國都沒簽署定義難民資格和權利的1951年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換言之,敘國人要進入這些國家,必須申請旅行簽證或工作許可,但過程漫長和昂貴,海灣各國政府亦設置不少關卡。
油元收入豐饒的海灣國家就連捐款都不如人。《華盛頓郵報》指他們向敘利亞難民提供的援助只有10億美元(78億港元),金額只是同樣被詬病出力不夠的美國的1/4。
國際和阿拉伯世界輿論亦開始轉向,不少西方傳媒開始詰問海灣國的無所作為,沙特一份報章刊登的漫畫更在網上廣傳:歐盟門外有一名敘利亞人跪求開門,旁邊的海灣國隔着大門的氣窗指摘歐盟:「為何你不讓他們進入,你沒有教養!」海灣國門外卻有一道籬笆。
(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