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飯運動」 買救國飯券資助抗戰
香港淪陷前,1941年7至9月間,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曾在香港倡議展開過「一碗飯運動」。運動引發香港各界熱烈響應,港人紛紛上街買券食「救國飯」,爭相為資助抗戰有所貢獻。
宋慶齡發起 售萬張2元餐券
為募集抗戰資金,救濟傷兵難民,1941年5月,時任「保衛中國同盟」主席的宋慶齡,在尚未遭遇戰火的香港發起成立「一碗飯運動」委員會。決定發售餐券1萬張,每張2元,餐券的價值以當時物價本可享受幾道佳餚,但認購者只能持券到提供贊助的餐館吃一碗炒飯,差額盈餘就撥作救濟難民的基金。隨後成立了「一碗飯運動」委員會,由宋慶齡任名譽主席,著名大律師羅文錦任主席,保盟名譽書記克拉克(港府醫務總監司徒永覺夫人)任副主席。
宋慶齡於當年7月1日晚在灣仔著名的英京酒家主持了規模盛大的「一碗飯運動」開幕典禮。她在介紹開展「一碗飯運動」的意義時說﹕「一碗飯運動不但是募了捐去救濟被難的人們,並且是要節飲節食,來表示犧牲的意思,這是我們做人的美德,無論中外,無論古今,都是值得讚揚的。」
「一碗飯運動」得到香港各界的積極響應。首名捐助者是威靈頓街麗山餐室的老闆溫梓明,他率先承諾捐飯500碗。在他的帶動下,香港各酒樓、餐室紛紛響應,幾天中,就有13家餐飲店參加,共捐飯5000碗,大家稱之為「救國飯」。不少工會和社會基層也自動認銷飯券。據香港《華商報》報道,認銷者中有洋務工會80碗、華人機器會100碗。太古船塢工友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亦認捐17.22 元。協助銷售飯券者,計有華商總會2000張、南華體育會200張、中國青年救護團200張、嶺南同學會200張……
這些餐館有的在門上掛出「歡迎來吃救國飯」、「愛國之門」的橫幅,有的在店堂內張貼愛國宣傳畫,還有的展出了抗日士兵英勇殺敵的圖片等。英京酒家在二樓專設一廳接待「一碗飯運動」顧客,並免茶資。樂仙酒家更對捐款百元以上者,用店內珍藏的古董大紅古碗裝飯款待。
香港市民亦紛紛上街購買飯券,大家都以能夠資助抗戰、救濟同胞為榮。原定3天的「一碗飯運動」應各界呼籲,延長至30天。最終售出的餐券,籌集款項23,128港元,遠超原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