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8月,日本全國進入反思戰後70年的紀念氣氛。擔任安倍政府「21世紀構想懇談會」座長代理的著名歷史學者、國際大學校長北岡伸一,本月在日本外務省發行的《外交》雜誌撰文,全面探討戰後70年日本的歷史責任。令人意外的是,北岡雖然身為安倍政策諮詢組織的要員,但就歷史問題的判斷毫不含糊。在文中,他開宗明義批評近年在日本國內浮現的「侵略戰爭未定義論」,指出以軍事手段侵入他國領土掠奪財物,侵害他國主權和政治獨立,就是侵略。按照這一定義,1931年由日本關東軍策劃的九一八事變(日本稱為滿洲事變),毫無疑問是日本對華侵略的開端,這是日本歷史學界早已形成的共識。
安倍智囊狠批「侵略戰爭未定義論」
在華人圈中,一談到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一般都會找將注意力集中在安倍等一批歪曲歷史的右派政治家。但在社會層面,日本民間的和平主義價值仍然根深柢固,不少日本意見領袖和自由派學者對美化戰爭的右派史觀也持批評態度。戰後70年日本的戰爭歷史認識,顯然有必要通過多個視角來理解和觀察。
從過往10年的資料來看,日本民間總體承認中日戰爭是侵略戰爭。《讀賣新聞》在2006年10月所做的民調就顯示,認為「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都是侵略戰爭」和「只有中日戰爭是侵略戰爭」的受訪者各佔三成四,認為「兩場戰爭都不是侵略戰爭」的受訪者只有一成左右。今年7月共同社公布的民調顯示,認為「之前那場戰爭是侵略戰爭」的受訪者達到49%,只有9%的受訪者認為「那場戰爭是自衛戰爭」。
民調:僅9%認為「那是自衛戰爭」
然而,正如許多研究日本的學者指出,日本在戰後一直處於半主權國家狀態(澳洲國立大學日本問題專家Gavan McCormack則把日本稱為「附庸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整個日本社會開始渴望擺脫戰後陰影,實現政治意志獨立,令日本成為國際上受尊重的正常國家。而這也影響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對外態度。
體現這一心態的其中一個例證,就是近10年前有關中日靖國問題的民調紀錄。根據日本學者一谷和郎的研究,在是否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議題上,2001年至2005年日本各大報章的民調都顯示,反對參拜的日本民眾超過支持參拜者。但是,當把調查提問改為「是否支持外國政府在靖國問題上的抗議」時,各報民調都顯示大部分日本民眾對中國的施壓持抵制態度。當時日本普遍的輿論是,日本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不希望首相是因為迫於外國壓力而停止參拜。這反映出日本人渴望受到別國尊重其獨立意志的心理,未必和否定侵略歷史有關。
「對美從屬體制」好逃避戰爭責任
與此同時,在日本國內,對右派保守的歷史認識持批判立場的知識分子也在冒起。早稻田大學畢業,現為京都精華大學講師的白井聰前年出版《永續敗戰論》一書,前後增印18次,在日本輿論界激起千重浪。在書中,白井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無法承認歷史錯誤的根源在於日本在感情上對美國存在依賴幻想,不願意告別「對美從屬體制」,以為只要對美關係搞好就可以逃避對亞洲近鄰的戰爭責任。美國則狡猾地順水推舟,有技巧地利用日本人這種崇拜歐美,輕視亞洲的種族主義心理,在亞洲成功建立了反共前沿堡壘。在8月出版的《周刊economist》,白井再次撰文強調,日本當前需要的不是安倍式的脫離戰後體制,而是告別「對美從屬體制」的民主革命。
在民間層面,從日本社會最近激烈反對安保法案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日本和平主義的根基是基於對上次大戰的反省和戰時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慘痛記憶。日本民眾不再如戰前那般默默忍受,而是對政府軍事政策的動向保持高度警惕。日本最近首次出現高中生發起抗議安保法案的遊行,連許多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外國人都感到意外。
拒再成喉舌 媒體對公權高度警惕
同時,日本媒體也汲取戰前成為軍部喉舌教訓,對國家權力保持高度警惕。進入8月,安倍的安保法案開始提交參議院審理。審議期間,有自民黨議員不斷拿中國在東海開發油田說事,間接煽動中國威脅論。7月29日,日本共同社副評論委員長森保裕發表社論文章,指出中國的東海開發兩年前就發生了,並非突然出現的問題。中方的開發主要集中在日本主張的日中中間線的中方一側,日本對此也存有容許意見。文章質疑安倍政府現在公開油氣田照片,把中國作為「假想敵」向輿論呼籲中國威脅以促使安保法通過,是一場「危險的賭博」。
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將在本周五(8月14日)發表戰後70年談話。外界預計,安倍的談話將傾向於少談過去侵略歷史,多談未來美好志向。然而,日本國內有關戰爭責任的討論,未必和安倍保持同一立場。海內外華人圈有必要認識到日本歷史認識的多元性,加強和日本國內自由派的交流,避免把日本視為一塊鐵板,為未來的中日和解提煉智慧。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