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醫生籲年輕同業「勿只顧飛黃騰達」
批藥廠「天價」售癌藥
【明報專訊】優秀成績是杏林路的「入場券」,有人志願救急扶危,亦有人願做「月球人」(每月掙百萬元,投資界俗稱100萬為1球),享受高收入。獲得今年醫院管理局傑出員工獎的公立醫院腫瘤科醫生董煜行醫30年,面對病房生離死別多於其他專科,他寄語新一代同業不要只顧飛黃騰達,又批評藥廠常賣「天價」癌藥,療效卻不持久,公營醫療系統難以負擔。
行醫30年 入腫瘤科需「捱得」
1981年香港大學醫科畢業的董煜,翌年加入了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至1990年轉職至屯門醫院,現在是該院臨H腫瘤科部門主管。行醫30年,董煜醫生細述選擇腫瘤科原因,笑言無非「始終要有人做」,更重要是初入行時,本港僅伊利沙伯及瑪麗醫院兩個腫瘤中心,他跟隨已故腫瘤科權威何鴻超,深受其團隊合作精神影響,每當見到癌症病人活得長久回來覆診,便覺得工作有價值。
「要掙大錢應去做ibank」
腫瘤科所見生死較其他專科多,董煜寄語新一代醫生「不要經常想住飛黃騰達」,他笑說,若要掙大錢,「以醫生的聰明才智,走去做金融、ibank(投資銀行),30歲便可以退休」,醫生卻要30歲才完成專科培訓,毫不「划算」。做腫瘤科的醫生需捱得、溝通技巧了得,亦要承受病人離世之痛,「有些人不習慣與病人建立好關係,一旦他不在,又會很傷感」。
感癌症病人「增幅驚人」
本港癌症病人愈來愈多,由1980年代每年1.4萬新症,增至現時每年2.7萬新症,醫管局曾預測至2030年後每年會增至近4萬宗,董煜形容「增幅驚人」,尤其近年腸癌年輕化,值得關注。
有醫生愛財,藥廠同樣也會「賺盡」。董煜指出,很多人以為近年相繼面世的「標靶藥」就是靈丹妙藥,事實上標靶藥效力不一定持久,平均只達8、9個月,長則一兩年,藥廠卻「天價」賣藥,公立醫院資源有限,實在難以包攬所有標靶藥物。他以目前是獨市生意、專治肺癌的ALK標靶藥為例,英國研究也稱其「成本效益不高」,因只有4%至5%肺癌病人有ALK基因突變。
指部分標靶藥效力不一定持久
他又指出,部分藥廠會利用多個渠道向政府或醫管局施壓,以求把標靶藥納入自費藥物名冊,下一步則獲資助,然後成為專用或通用藥物,「如果是仙丹、真的能夠斷尾,相信醫管局一定會用,但好多時賣到有咁貴得咁貴,又用群眾壓力」。
董煜說,近年所見公立醫院投放更多資源於風濕、血液科病人身上,「我明白有癌症的確慘,但其實任何病都慘」,他認為藥廠應考慮調整價格,讓更多病人受惠。
明報記者 梁杏怡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