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挺進印度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積極調整中國的全球戰略,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其中印度洋將成為海上新絲路最活躍的舞台,一個十分關鍵的地緣戰略位置,就是東亞地區通往印度洋的主要隘口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歐亞海上運輸要衝,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與歐洲、非洲的能源、原料及貿易往來都必須通過新加坡控制的馬六甲海峽。而新加坡有美國在東南亞最大的海空軍基地,美軍在新加坡部署了最先進武器裝備,牢牢控制着馬六甲海峽。東亞地區一旦發生軍事衝突,美國只要封鎖馬六甲海峽,這些危機幾乎都可按着美國的意圖「化解」。
為了突破馬六甲的困局,中國正積極與泰國政府協商,希望能合作投資開挖一條在泰國南部的克拉運河,連接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運河的開通不但可以緩解美國封鎖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的威脅,也為周邊國家帶來巨大商業利益。
克拉運河開通後,除了可為東亞航運節省下1,000多公里的航程,也緩解了馬六甲海峽航道壅塞對航運的耽擱。對於運河的周邊國家而言,這麼龐大工程所帶動的投資與商貿將產生巨大且長遠的經濟利益。新加坡因此將失去它中轉港的優勢,難怪新加坡要積極配合美國的戰略部署,阻撓運河的開鑿。
克拉運河的開通不僅有利於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對於泰國、越南和柬埔寨也十分有利。由中國來主導開挖克拉運河,將有助中國對中南半島國家的影響,改變東亞地緣政治的生態,遏阻美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影響甚大。
中國現在正快馬加鞭推進「珍珠鏈」外交戰略,希望將東南亞和印度洋主要港口串聯在一起,中國積極加強與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等印度洋沿岸國家之間的關係,目的是通過投資並掌管沿線主要港口,強化維護通往歐洲和非洲「自由航行」的制海權,確保海上絲路暢行無阻。
近年中國亦積極拓展在非洲的海空軍補給基地,根據《納米比亞人報》的報道,中國正計劃在納米比亞沃爾維斯灣建立海軍補給基地;並規劃在吉布提、也門、安曼、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和塞舌爾等地區建立「海外戰略補給基地」,中國稱這些港口為「補給、停泊和維修基地」。
目前中國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地海上珍珠鏈的戰略部署受到美、日、印的鉗制,斯里蘭卡親中國的總統候選人落選;緬甸政局丕變,親美日的政府當權,使中國的戰略佈局受到一些挫折,相信經過持續的策略運用,仍大有可為。珍珠鏈將建構成中國維護海上新絲路自由航行權的「七星、八卦陣」。
緬甸位於連接「一帶一路」陸上重要的戰略節點、是中國在印度洋重要的出海口、建有重要能源供應的油氣管道,所以緬甸政府認為他們掐住了中國的軟肋。由於緬甸和西方的關係不斷改善,從緬甸看來,他們已不必像以往那樣依靠中國,可在中美之間操弄戰略平衡,藉此獲取最大利益,使中國在緬甸的戰略佈局受到嚴重衝擊。
中緬油氣管、密松水庫、銅礦開採、仁安羌油田、通往印度洋的實兌港都在緬北。緬北部分少數民族是中國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廣義來說可算是中國固有領土,基本上對中國相當友好。緬甸聯邦成立以後,長期受到中國偏袒緬甸政府政策的鉗制擠壓,處境十分艱困。現在既然認清了緬甸政府背信忘義的狼子野心,中國政府應改弦易轍,積極改善與緬甸少數民族間的關係,通過政治支持和經濟援助,強化壯大民族地方武力,發展其為制衡緬甸政府的主要力量,捍衛中國在緬甸的巨大投資以及「一帶一路」的戰略佈局。
「一軸兩翼」的海洋戰略
緬甸聯邦成立時,根據當時《彬龍協議》,自治邦10年後可以自由選擇脫離緬甸聯邦。上緬甸的少數民族與下緬甸的緬族有着長期的恩怨與矛盾,倘若中國能用心經營好與上緬甸各民族自治邦的關係,雙方建立互利共贏的信任,假以時日,他們或許可循「克里米亞模式」,通過公民投票重新選擇未來發展的方向:獨立或加入中國。如果能夠說服他們選擇加入中國,除了可藉此歸復中國在緬甸的失土,印度洋出海口的問題也可獲解決。
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在「一軸兩翼」的海洋戰略指導下(以東海、南海為軸線,印度洋、太平洋為兩翼),克拉運河的開通及印度洋珍珠鏈的佈局固然可以緩解馬六甲的困局,但開闢中國在印度洋的出海口,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大國崛起固然要有「近悅遠來」的魅力,也需要「文治武功」襯托出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