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有like 我至like

[2015.03.26] 發表
(明報製圖)
fb創辦人 朱克伯格

【明報專訊】自拍上載「呃like」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社交平台,人們可加強與朋友的互動和汲取資訊,但過度沉迷便可能影響生活,有人把自尊建立在「like」數上,甚至擔心自己的留言未獲「like」而誘發抑鬱。

●社交網站依賴度測試

Bergen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

附圖六種情况有發生在你身上嗎?(1為非常罕見,5為經常發生)

(見表)

社交媒體的功能

facebook(fb)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認為「人最有興趣的是知道其他人發生什麼事 」,而fb的理想就是要串連人們、建立分享互動的平台。fb等社交網站有以下功能﹕

.分享日常生活、想法

.與朋友連繫、互動

.獲取資訊

港人fb使用率

facebook亞太區副總唐立洋(Dan Neary)透露,現時本港有超過440萬fb用戶,平均每3人便有2人有帳戶,滲透率達63%。香港用戶每日平均使用約30分鐘,約86%用戶使用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登入,比例冠絕亞洲。fb委託市場研究公司TNS調查,發現2014年香港人用在fb的時間,較2013年多了8%,反而花在電視及報章的時間減少15%,可見網上社交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

何謂fb成癮?

美國心理專家指出,fb強迫症患者通常有五大徵狀﹕

◆影響睡眠,為了上fb徹夜不眠

◆每日瀏覽fb超過1小時

◆變得迷戀舊愛—與老朋友重新聯絡是fb一大賣點,跟舊男友或女友「友好」也不一定是錯,但可能「很快失控」,有人甚至弄到離婚收場

◆為了fb疏忽工作

◆想到離開fb便冒冷汗

社交網站影響自尊的原因

自尊(self-esteem)是指對自己的評價,根據心理學研究,自尊較高的人在個人發展和精神健康方面都有較佳表現。使用fb可能對人的自尊有正負面影響。

1. 比較心態降低自尊

德國一項研究指出,常常流連fb的人較易有負面情緒,如挫折或妒忌,也較易自信心低落。美國密歇根大學亦有研究指出,愈常上fb的人愈不快樂,對自己的生活更不滿,專家提出「矛盾友誼」理論(friendship paradox),指生活圈中總有比自己「厲害」的朋友。專家指出,有些人會覺得別人比自己有錢、過得比自己好,都是因為過於關注那個「特殊」的朋友,無意識地拚命拿自己與他們比較,忘記其實大部分人的處境都和自己差不多,「特殊」的朋友只是「偏差的樣本」(biased sample),只拿自己和條件好的人相比,當然永遠覺得自己不足,貶低自我價值和自尊。

專家提醒,「朋友好像都過得比我更快樂」可能只是假象,因為人們習慣在fb展現好的一面,或為自己塑造美好形象以提升自信。專家建議,減少上fb的時間可能會讓人更快樂。

2. 獲「讚」提升自信

「讚」成為部分青少年自我價值的建構點,原理可能如同一種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即「對做出的行為予以獎勵」,令該人重複該行為,以得到更多「獎勵」。而貼文被「讚」表示「有人認同/留意」,令青少年得到認同感,提升自尊。

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出,青少年最易受朋輩影響,在社交網站的吸引力、號召力,會衍生現實生活中的自信感,「享受被追蹤者稱讚的光榮感」。

刊登於知名心理學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一項研究認為,使用fb能夠提升自信心,是因為使用者可藉個人檔案來展現個人特質。亦有心理學家認為在fb上分享喜悅獲得鼓勵能成為正能量。

3. 朋輩接納

朋輩接納是影響自尊的因素之一,若青少年被朋輩排斥,會產生疏離和不被接納的感覺,影響青少年自尊感的建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杜爾高(Sherry Turkle)認為,電子產品的流行令網民即使感到孤獨,仍會有與「朋友」共處的錯覺。

橋元良明教授的研究發現,每個人沉迷於社交媒體的動機不同,從積極方面來說,通過社交媒體可以緩解孤獨感,讓朋輩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也有許多人擔心如果不使用社交媒體,或會被朋輩排除於群體之外。

雙向影響﹕自尊感影響fb使用率?

雖然普遍認為使用fb影響自尊,但亦有人提出自尊會影響fb的使用。美國約克大學找來100名志願者做研究,請他們填寫詳細問卷,計算出他們的相對自尊(relative self-esteem),然後再統計他們在fb上傳了多少照片、信息等,以及他們與fb「朋友」之間互動的頻繁度。

研究人員表示,在問卷中透露自己自尊低落的人,在fb上表現特別活躍。所謂「活躍」,即照片、文章和與朋友互動比較多。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特別活躍的人,部分有自我陶醉、自我宣傳(self-promotion)的傾向,也就是不甘於自己美好的一面「不見天日」。

更多教育
時事議題﹕社交媒體五大危機
【明報專訊】1.自殺群組及自殘相片 網絡普及後,不少具自殺傾向的人在網上宣泄和傾訴,甚至有人發表網上遺言、相約集體自殺。 200... 詳情
時事議題﹕社交網絡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相關概念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 自尊(self-esteem) 價值... 詳情
觀點與角度﹕成立委員會 有何搞作?
【明報專訊】若論特首梁振英的施政「特色」,成立委員會必是其中之一。他自2012年7月上任以來已宣布成立最少16個委員會,但政策因各種原因多停... 詳情
權益系列﹕兒童其實都有SAY
【明報專訊】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18歲以下都是「兒童」,你知道身為中學生的你,也受《公約》保障嗎?「童夢同想」(Kids' Drea... 詳情
兒童權益×個案分析
【明報專訊】個案:連儂牆粉筆塗鴉 14歲女被捕 2014年12月23日,一名14歲女童涉嫌用粉筆塗鴉金鐘政府總部外的「連儂牆」,警方以...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