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馬拉拉是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獎評委的評價是﹕馬拉拉在最危險的情G下做出(爭取教育權利的)努力,成為女孩受教育權的主要發言人。
放大
 
2014年,馬拉拉(左)和印度人權運動家薩蒂亞爾希(右)在挪威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
放大
 
諾貝爾和平中心特別向馬拉拉借來被襲擊時身穿的染血校服展覽,讓訪客親睹這血淋淋的印記。馬拉拉認為這套校服非常重要,「我想向全世界展示這件校服。上學是我的權利,是每個小孩的權利」。
放大
 
(明報製圖)
放大
 

其他新聞
世界公民﹕結核病藥不應是奢侈品
時事漫話﹕污染加政局動盪 港宜居排名跌
答題指引
通識百科﹕誰知盤中飧
世界衛生日關注食品安全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中外人物﹕馬拉拉 用書和筆抗爭

【明報專訊】17歲本應是無憂無慮、享受校園生活的花樣年華。可是來自接壤阿富汗邊境,巴基斯坦北部省份斯瓦特(Swat)的馬拉拉,為爭取當地女童學習的權利,已經歷過死亡威脅。面對極權,這位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毫不害怕,矢言奮鬥直至「每個孩童都在學校上課」,強調「書和筆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武器」。

爭取兒童女性權益

馬拉拉的父親是當地著名知識分子,開設專門接收女學生的學校,認為女性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馬拉拉在父親教育下立志當醫生,然而,在極端組織塔利班控制下,包括馬拉拉的家鄉斯瓦特等巴基斯坦西北部,女性都被禁止上學及就業,更下令拆約150間女子學校。

2009年,只得11歲的馬拉拉以文字抵抗強權,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撰寫網誌,以兒童角度描述在塔利班高壓政權下被禁止接受教育的生活,引來國際媒體關注,最終觸怒了塔利班。馬拉拉父親曾收過塔利班的死亡威脅,要求馬拉拉停止抨擊塔利班,但馬拉拉沒有被嚇倒,仍在各大報章用筆名披露當地平民的生活、接受傳媒訪問,為世界打開一扇窺探巴基斯坦暗角的小窗。

遇襲後未向強權屈服

馬拉拉講得一口流利英語,12歲開始便當上當地「兒童大會」(District Child Assembly)的主席,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面前公開分享她對兒童權利議題的關注。傳媒訪問和公開演說令她聲譽日隆,取得多個國際青年獎項,同時令她成為塔利班的眼中釘。

2012年10月,塔利班成員開槍襲擊正在乘搭校巴的馬拉拉,受重創的馬拉拉被送往英國治療,奇蹟康復。事後,塔利班發言人證實組織蓄意襲擊馬拉拉﹕「她雖然年少,但在普什圖族地區宣揚西方文化」,批評馬拉拉宣揚西方文化「世俗主義」,又指即使她逃過此劫,塔利班必定還會殺她。

馬拉拉康復後,沒有向強權屈服,矢言不會被恐怖分子嚇怕噤聲。她演說個人經歷以爭取更多人關注,誠如她在2014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所言:「自己爭取求學權利的故事,非獨一無二,相反……這是許多女孩的故事」。

獲獎不自滿 盼貢獻祖國

馬拉拉淡泊獎項和名利,她自問未夠資格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更笑說諾獎幫不了她應付考試或跟弟弟們吵嘴。得獎當天,她繼續上課,馬拉拉稱這是個「尋常的日子」。比起獎項帶給她的榮譽,她更希望將大家對她的關注帶到兒童權益上,「得獎不代表所推動的運動結束,反而是運動的開始」,鼓勵全世界的孩童「應該站起來捍衛他們的權益」。其後,她也獲得世界兒童獎,她表示會將約39萬港元獎金捐給巴勒斯坦,協助聯合國重建加沙65所學校。馬拉拉現時在英國居住,暫時無法回國,但她對自己的目標非常清晰,「如果從政並當上總理是我能為祖國服務的最好方式,我絕對會選擇這麼做」。

◆人物檔案

17歲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聯合國將其生日7月12日定為「馬拉拉日」表彰她的貢獻。嚴肅背後,馬拉拉透露自己也是一個平凡的學生,是加拿大歌手Justin Bieber及吸血殭屍小說系列《暮光之城》的粉絲。

馬拉拉2012年10月頭部中彈,被送到英國接受手術後,這兩年皆在英國生活。部分巴基斯坦人認為馬拉拉已淪為西方傀儡,她回應﹕「我希望人們記茪痚繯筒Z是我的國家,就像我的母親,我深愛茼o。即使她的人民憎恨我,我仍然會愛她。」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圖)

˙全球化(圖)

■相關概念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維權(rights defense)

 
 
今日相關新聞
中外人物﹕馬拉拉 用書和筆抗爭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