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關注機場第三條跑道團體及人士成立的「人人監機會」建議,應參照1992年完成的《新機場總綱計劃研究》,透過削去部分大嶼山東北岸的兩座山頭,讓南跑道的飛機起飛後提早轉彎離境,藉此增加南跑道容量,並推算「削山」方案有助縮短飛機前後相距時間三分之一。組織要求機管局交代為何未有採用該方案,反而要斥資逾千億元興建第三條跑道。 機管局:與增容量無關 機管局發言人回應指出,1992年提出的削山方案,只適用於雙跑道採用「混合模式」運作,飛機在平行離場情G下,可以使用緊急航道及減低爬升斜度,與提升雙跑道系統容量沒有關係。發言人又指出,顧問於1992年完成的《新機場總綱計劃研究》,目的是評估機場的基礎建設,以決定機場佈局,假設在沒有任何地形限制下,雙跑道可達每小時52至86班飛機升降量。 機場發展關注網絡發言人巫i泰指出,1992年完成的《新機場總綱計劃研究》(New Airport Master Plan),曾提出削去北大嶼的大陰山11米及花坪山60米,南跑道起飛的飛機,可以提早離境,毋須爬升至馬灣上空才轉向南或東南方向離港。方案更可拉開北跑道的角度,令飛機可以平行離場,解決擠塞問題。 林超英促交代沒落實原因 人人監機會成員、地球之友助理環保事務經理周月翔批評機管局迴避問題,未有正面回應削山方案是否可以令雙跑道採用「混合模式」操作,以增升降量。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超英指出,機場啟用至今接近20年,管理層經歷多番更替,懷疑未有貫徹落實1992年研究報告的建議,要求機管局向公眾交代為何沒有落實削山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