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2014年11月,有巴勒斯坦人手持刀槍慶祝猶太教堂遇襲。
放大
 
2014年9月,ISIS強攻敘利亞北部庫爾德人聚居地區,4日內多達20萬人逃離家園。
放大
 
2015年1月德國東部德累斯頓有破紀錄的2.5萬人示威要求結束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收緊移民規定。同時,政府、商界與宗教領袖極力抗衡排外勢力,全國約3萬人上街支持種族共融(圖)。
放大
 
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
放大
 

其他新聞
學好通識﹕單元二焦點回顧
通識手記﹕拓真正的藝術空間
實戰錦囊﹕段內駁論方能奪高分
試題拆解﹕施政報告忽略基層發展
集師廣益﹕朱古力絕種危機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新聞定格﹕宗教衝突 錯綜複雜

【明報專訊】宗教本皆導人向善,擁抱和平,但因宗教而產生的衝突不斷,無辜平民披血,極端主義更威脅世界和平。綜觀各地宗教衝突,並非純粹的教義分歧,箇中原因錯綜複雜,和政治、民族、利益等因素相互交纏。

◆宗教間的衝突

由於宗教所涉及的是個人核心的價值觀,無法輕易改變或撼動,故當宗教間因基本價值觀對立而出現衝突時,往往引起激烈紛爭。

猶太教vs.伊斯蘭教:宗教與國土之爭

位於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個宗教的聖地。三教共處一城,爭論不斷,以色列(猶太教)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教)的衝突更是混合國仇家仇。

1947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以色列得巴勒斯坦57%土地復國,巴勒斯坦剩43%貧瘠土地;同年決議耶路撒冷歸國際託管。1949年第一次以巴戰爭後,分割西耶路撒冷歸以色列,東耶路撒冷歸巴勒斯坦。其後以巴均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

至今聖城仍是以巴衝突的中心。2014年10月,知名極右猶太教士遭槍擊受傷,警方射殺懷疑開槍的巴人,並一度封閉兩教均奉為聖地的聖殿山,禁穆斯林朝拜,巴國斥責此舉等同宣戰。11月,一猶太教堂遇襲釀成5死8傷,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武裝分支穆斯塔法旅承認施襲。

佛教vs.伊斯蘭教:政經權力之爭

緬甸和斯里蘭卡都是佛教大國,不時發生極端佛教徒攻擊穆斯林事件。

在緬甸,佛教信仰角色舉足輕重,2007年反軍政府示威,便因僧侶走在前線而被稱為「番紅花革命」。2014年6月,斯里蘭卡南部兩個小鎮發生極端佛教徒襲擊穆斯林事件,報道稱原因在有穆斯林政治家要求總統保護屬少數的穆斯林,但極端派佛教團體反控穆斯林控制過多政治和經濟權力。同年7月,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亦爆發佛回衝突,當局一度實施宵禁。

◆宗教分支的衝突

伊斯蘭教:遜尼派vs.什葉派

同一宗教也可能因為對「教義」的不同理解而出現分裂乃至彼此攻擊。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團對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的繼承人出現分歧,遜尼派支持穆罕默德岳父當接班人「哈里發」,什葉派則認為應由穆罕默德女婿繼承,最終演變成戰爭,互視對方為異端。

今日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衝突常帶宗教色彩,便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紛爭的反映。兩者在政治權力分配上的矛盾往往令衝突加劇,伊朗(什葉派為主)和伊拉克(什葉派佔多數,但遜尼派長期掌權)便在宗教、領土及民族的多重矛盾下,1980年至1988年爆發戰爭。

◆面對現代化:世俗化vs.保守/激進

時代流轉,現代化為不同宗教帶來衝擊。伊斯蘭社會對民主、自由、人權、兩性平等、婦女解放等「西方思想」,各有不同回應方式,其中一個是像土耳其般「擁抱」西方文化。

不過,不少伊斯蘭社會堅守伊斯蘭教義,認為西方文化正摧狳銇Е弇靋和社會基礎,部分更主張以暴力手段反擊,捍衛穆斯林文明。美國因在全球現代化進程發揮重要影響力,成為不少反對西方文明入侵的穆斯林的目標。

「伊斯蘭國」

敘利亞自2011年起爆發內戰。敘國國民多是遜尼派,但總統巴沙爾是什葉派,並實施高壓統治。今日反政府軍多是遜尼派,其中思想最極端的「伊拉克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黎凡特是古代地名,包括敘利亞、以色列等地)2014年中宣布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IS),以組織領袖巴格達迪為國家的政治與宗教最高領導人「哈里發」,號召全世界穆斯林聽命於他一人。

伊拉克國內對什葉派總理不滿的遜尼派紛紛投靠ISIS,使其急速擴張,在伊拉克及敘利亞北部攻城掠地,百萬人流離失所。敘利亞北部庫德族自治區首當其衝,不願改信伊斯蘭教的亞茲迪(Yazid)信徒慘遭屠殺。

激進/極端伊斯蘭組織

伊斯蘭教中,遜尼派佔約85%至90%,一般被認為較溫和,什葉派則相對激進。隨兩派武裝衝突日增,遜尼派內也出現不少主張以「聖戰」(Jihad)對抗什葉派或美國的激進派,如發動美國911襲擊的阿蓋達組織、塔利班和新興的伊斯蘭國(IS)。

聖戰原意指「竭力奮爭」,是教徒最重要的宗教義務之一。已被殺的阿蓋達組織領袖拉登,因認為沙特阿拉伯和聖城麥加是聖地,不容西方文明踐踏,美軍1990年進駐沙特,他便開始部署發動恐襲,至2001年發動9.11襲擊,視之為聖戰。

今日「聖戰」被誤解為「恐怖主義」代名詞,但宗教學者引述《可蘭經》指出,聖戰強調克制、寬容而非濫殺,絕大部分穆斯林追求和平。

◆極右排外 挑戰歐洲多元文化政策

按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的報告,歐洲的穆斯林人口由1990年的2960萬增至2010年的4410萬,預計2030年將再增至5820萬,佔整體人口8%,主要由於大量來自南亞、北非、中東等發展中地區的穆斯林移民湧入。

極端伊斯蘭分子發動恐怖襲擊,威脅世界和平,也損害穆斯林的形象。近年歐洲多國陷入「恐伊斯蘭」情緒,再加上移民引起資源分配、治安等爭議,觸發不少針對穆斯林的極端事件。西班牙、德國、法國的極右力量宣揚「反伊斯蘭」的排外信息,大力抨擊文化多元主義(multiculturalism)政策,要求收緊移民政策。

與此同時,部分伊斯蘭移民感到長期被社會忽略、歧視,尤以年輕一代為甚。歐洲穆斯林參加「聖戰」的現象日益引起憂慮,估計在敘利亞、伊拉克參加聖戰的歐洲人達3000人,當中約20%至30%已返國,可能成為危險人物。

◆中國:政治vs.宗教

中國共產黨倡導「無神論」,中國政府常被國際社會指摘以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和諧為由,打壓宗教團體和個人。中共在新疆嚴厲推行「漢化」政策,並對宗教活動作出限制,加上政經發展的不平衡,有疆人感覺民族文化被扼殺,催生分離主義。疆獨分子近年發動多次恐襲,包括2013年10月北京天安門的自殺式汽車襲擊。

2013年5月,美國國務院發表《2012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續把中國列為「特別關切國家」,指中國宗教自由下降,主要體現在西藏佛教徒與新疆維吾爾族回教徒受打壓。報告指出,中國憲法規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但只有被政府核准的宗教活動才獲保護。

達賴喇嘛與西藏問題

西藏一直實施政教合一,藏傳佛教的轉世活佛達賴喇嘛和班禪,是藏區最高精神和政治領袖,又以前者的影響力為大。1959年,以第14世達賴喇嘛為首的藏民發動「武裝騷動」(藏人視為起義),平息後,10多萬藏人跟隨他流亡印度達蘭薩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1967年起達賴在世界各地宣傳藏人權益和藏傳佛教,198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達賴喇嘛曾提出將西藏轉變成一個和平區、中國停止移民政策、尊重藏民的基本人權及民主自由等主張,後又要求中共承認西藏是一個民主政治實體。西方國家多視他為「人權鬥士」,但在中共眼中,他是長期打茤v教幌子、利用藏民的宗教情結,從事分裂國家和破壞西藏社會穩定活動的人。西方國家領袖每逢和達賴會晤,均惹來中方不滿,2012年5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和達賴見面,中國隨即中斷兩國高層來往逾一年。

被指打壓基督教 鞏固政權

宗教組織在社會發揮力量不小,證諸歷史,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的確促使不少地區的政治變局,如東歐共產黨因基督宗教興盛而最終消亡。「歷史教訓」令中國政府憂慮國內基督宗教的發展,會創造西方和平演變中國的條件,衝擊中國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

2014年,政府在有「中國耶路撒冷」之稱的浙江溫州清拆基督教堂或十字架,引發多宗流血衝突事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曹南來認為,「意識形態錯誤」是中國基督宗教的「原罪」﹕「基督教的有神論跟中國共產黨的無神論,本身就有意識形態的鬥爭。再加上現在『反西方敵對勢力滲透』的主旋律,普遍興盛於歐美的基督教,被政治化為『西方思想』的象徵物。」

學者楊鳳崗稱,內地針對打擊基督宗教,是因為基督宗教相較於佛教、道教,講究以教會為基礎的團契,教徒聚到一起禮拜、教會成員互為手足,這種組織性強的特徵,令當權者十分警惕。

中梵關係:主教任命權爭議

中共政府1951年和梵蒂岡天主教廷斷交,理由是教廷承認台灣獨立於中國管治。中梵至今未重新建立正常外交關係,除台灣問題和內地教會遭打壓外,分析指「死結」在主教任命權爭議。

北京政府1957年成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自行任命主教,有指原因是不願國內天主教徒對教宗、即另一國的領袖效忠。北京認為主教的任命權應由中方掌控,梵蒂岡欲任命內地主教就是干涉內政;梵蒂岡則堅持任命主教並非干涉內政,而是教宗的責任。

2014年8月,教宗方濟各訪問韓國,專機飛越中國領空時向國家主席習近平發電報問候,令外界憧憬中梵關係有突破,但評論認為長路仍漫漫。

 
 
今日相關新聞
新聞定格﹕宗教的意義和功能
新聞定格﹕宗教衝突 錯綜複雜
新聞定格﹕文化 vs. 宗教
科學 vs. 宗教
人權 vs. 宗教
新聞定格﹕宗教衝突與角色關係圖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