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學﹕交換禮物的意義
【明報專訊】香港人喜歡慶祝聖誕節,七彩燈色亮晶晶,在寒風凜凜的冬日晚上,為城市添上溫暖的感覺。香港人慶祝聖誕節並不表示他們崇洋媚外,其實他們同樣喜歡中國傳統的節日,在中秋節皎潔的晚上,在城市的海邊點着燈籠,與家人朋友一起吃月餅共賞月圓,這也是一種快樂。從這樣看,香港是一座特別的城市,中西節日都全情投入,不是因為崇洋或者愛國等高層次的動機,而是從本身歷史演變和民間生活一步步發展出來的。香港人慣於生活在中西文化之中,別人可能覺得不倫不類,但每個城市總有她獨特的歷史,由當地的市民以最自然的方法演繹出來。
然而,在全球化的網絡下,無論中國或西方節日都無一倖免地變成商業文化的產物,大街小巷的減價戰,鼓吹消費,就算你一生也不會用上一些物品,這些物品都會以最具誘惑的姿態展露在你的眼前,為你製造需要它的各種原因,引誘你購物。雖然如此,節日購物仍然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尤其是朋友之間互相送禮物,表達一年以來的感謝與關懷,這是非常值得延續的好習慣。
購買合適的禮物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商品單一化的社會中,購買合適我們的禮物?美國小說家歐?亨利(O. Henry, 1862-1910)的著名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 給了我們一點點啟發。這世界聞名的故事,講述一對貧窮的年輕夫婦,兩人希望在聖誕節送禮物給對方,讓對方驚喜。女的買了一條高貴的表鏈,因為她知道丈夫缺乏一條像樣的表鏈;男的買了一把漂亮的梳子,因為他的太太擁有美麗的長髮。當他們興奮的帶着禮物送給對方的時候,原來男方已經賣掉手表,女方已經賣掉頭髮,在嚴重拮据的環境下,他們只能賣掉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為的是購買一份聖誕禮物給對方。
傻瓜卻換來真誠
這是一個如此經典的故事,你可以笑他們是笨蛋,作者卻認為「在所有送禮的人中,這兩人卻又是最聰明的;在所有授受禮物的人中,像他們那樣的人是最聰明的。」(張經浩譯)如果你好像他們一樣,活在1905的紐約,手上只有一元八毛七,但你仍然希望為你的親人或朋友購買一份讓他們快樂的禮物,這個考慮,這種犧牲,在俗世的邏輯中,你是傻瓜,但換來的卻是更真誠的人與人關係。
有趣的是,歐?亨利小說中的兩件禮物,仍然是商品文化下的物質,可以是毫無性格的禮物,但購買的人把這些商品加上一己的情感,從個人的需要為出發點,這些商品變成有意義的聖誕禮物了。
聖誕節過後,新年馬上又來了,如果你的袋中只有十數元,只要你能夠花點心思,動一動你聰明的腦袋,你都可以為你的親人和朋友送上最讓人懷念的新年禮物。
■美國小說家歐?亨利(O. Henry, 1862-1910)的著名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
文: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黃淑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