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秘訣一:追求信仰 封面圖中有不少孩子在草地上課,可是他們明明穿著僧侶服,為什麼呢?原來在不丹,信仰是當地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人口都信奉藏傳佛教,不少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往寺院學習。不丹駐港名譽領事黃添勝說:「不丹雖然有學校,但父母送子女到寺院學習也非常普遍,有些孩子兩歲時已會過去。」小僧侶會由年輕僧侶教導,學習讀經等;長大後便會成為僧侶。「快樂也因對信仰的追求,相信做好事、守宗教規距,便可得到好結果。」在這樣的信念下,當地人追求信仰的時候也帶來快樂。黃補充,不丹的街上經常可見「轉經輪」,市民轉一圈代表禱告了一次;也經常可見人民喃喃自語,其實是在禱告。 秘訣二:心靈富足 新手機、新相機推陳出新;又有新款書包、筆盒……你想擁有嗎?如果家人不買給你,你會有什麼感受?黃添勝說:「現代化社會堙A快樂是從得到最新、最好的東西而來的物質滿足,不過在不丹,快樂不是重視物質,而是重視心靈富足。」不丹位處中國及印度之間的喜瑪拉雅山區域,大自然風景美不勝收,現代建築物不多,不同於一般現代化國家,普遍人民不會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在淳樸的環境下,享受最簡單的快樂:擁有基本所需、知足常樂。黃舉例,一個農夫耕作後有溫飽,已經滿足及快樂。電視、電腦對他們來說,不是必需品呢! 秘訣三:自給自足 黃添勝說,當地人生活極其簡單,大部分人耕種維生,種米、玉蜀黍等;而在北方地區,人民會在高山區的牧場畜牧。他們的工作看似原始,卻自給自足,餓了,有種植的食物可吃;冷了,有動物的毛編織衣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繁複的事情要煩惱,人民笑容也多點呢﹗黃添勝說:「不丹人非常好客友善,他們總是笑瞇瞇的,我想這是由於他們對宗教的信心、知足的心態和可以自給自足的緣故。」 不丹的經濟活動不算非常活躍,現代社會計算一個地方的經濟水平時會用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作為當地經濟是否發達的指標。但在不丹,前任國王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在1970年代提出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與其茞揪鷟,不如更重視人民的生活質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