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喜歡一個人,不需要理由;在文憑試考獲7科5**的黃蕊獻,愛上中文,同樣沒有理由。她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志願是當教師或編輯,可謂「異類」,硬要找原因的話,她腼腆又甜絲絲地說:「享受。」
黃蕊獻享受與作者神交,千古風流人物之中,她欣賞蘇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失意官場依然灑脫豪邁、《江城子》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詞句如畫如詩,令人神往。這段細水長流的緣分,始於父母從小帶她去圖書館,令她愛上閱讀;還有小學老師回應她的周記,令她不怕中文。
因為喜歡,升中四順理成章選修中國文學、中史,父母、師長只提醒她若科目太單一,將來報讀大學難以轉修其他科目,因此她多修讀一科經濟。即使大學選科,她也以興趣先行,對中文矢志不渝。
文學觀世界 中史鑑古今
中國文學、中史被視為夕陽科目,黃蕊獻表示,中四時全級有8人修讀中國文學、7人修讀中史,但到中六分別只餘下5人及4人,「只有我和另一個同學兼讀中國文學和中史」。她喜歡中國文學,「享受閱讀過程,能觀察世界,感受作者的想法、情感等,這份同理心,在人際相處中會用得着」。中史則能追本溯源、鑑古知今,了解今時今日社會習慣、問題的根源,「好像中國人重關係,講人情疏通,並非跟足法律,可能源於自古推崇儒家思想,儒家重情、道德規範,不像法家講求明令律法」。
兼通文史哲 助掌握古文
「文、史、哲對應付文憑試有裨益。」因為中文不止是語文運用,還包括文化元素,曾修讀中國文學、中史,對這些內容掌握得較好,「較(其他人)多看古文詩詞」,大部分人聞之色變的文言文,她也有把握應付。2014年文憑試卷一閱讀能力,文言篇章取材自《史記.孔子世家》,內容有關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後被困於陳蔡的事,「別人要花時間慢慢理解篇章,我因為中史科讀過,較容易掌握內容」。
文:劉慧盈
圖:陳淑安
《語文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