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未來30年人口老化,政府委託港大學者周永新研究退休保障,至今超過一年。周永新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社會對退保改革「錢從何來」有嚴重分歧,無論是政府增加撥款、將強積金供款撥入機制、額外供款或擴闊稅基等四大方案,都收到強烈反對,全無共識。他強調,社會就退休保障制度不能再原地踏步,提醒「現時領取長津的老人家已坐滿15個大球場」,研究會訂出具體建議,今年7月1日前呈交政府及扶貧委員會。
料2041年長者增至260萬
根據政府資料,本港現有110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平均每5名港人要養一名老人;推算至2041年長者人口倍增至260萬,屆時平均每1.4人要養一個老人。同時,政府用於長者生活津貼、安老服務及其他補貼開支,會由2014/15年度的222億元,增至2041/42年度的570億元(見表)。
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出,研究針對的退保方案有三大範疇,包括分析三個具代表性的全民退保方案、兩個涉及改善現有「三條支柱」(即個人儲蓄、強積金、綜援)方案;及年金制度的建議。
研究的分析會推算未來30年,以上方案可否達到世界銀行的四大基準,包括足夠性、可承擔性、可持續性及穩定性。其中足夠性意指退休保障制度的收入替代率可達30%,即退休保障金額相當於退休者原收入的30%;若以去年工資中位數約1.4萬元計算,即4000元至4200元左右。
政府「撳荷包」難增撥 年輕人負擔重
現時社會各界倡議的退保方案主要為全民退休保障,建議由政府、僱主及僱員三方供款,例如政府撥出500億至2000億起動基金,再由僱主及僱員額外供款;又或於強積金供款抽取1%至3%至退保計劃,以向長者每月發放3000至4000元不等。不過,周永新表示在諮詢過程中,發現社會對「錢從何來」有嚴重分歧,「至今無法得到共識,非常頭痛」。
他分析,財政司長曾俊華的長遠財政報告提出本港有財政危機,相信政府會「撳着荷包」難增撥款;若要求打工仔額外供款,在現時社會氣氛下,不少年輕一代反映經濟負擔甚重,認為「已不願供強積金,還要我再畀錢」,更要將所賺薪金供養其他長者,非保障個人,憂走向「福利主義」。至於開徵銷售稅或加收利得稅,有商界甚至指是違反《基本法》簡單稅制要求。
研究完成八成 7月1日前呈交
不過,周永新強調退保制度「不能再原地踏步」否則「仲衰過政改」,研究會提出具體實在的建議方案,並帶出社會分歧以集中處理、找尋出路。他又說,退保不能單靠一個方案、單靠政府支撐解決,舉例「現有43萬長者領取長津,等同有15個大球場坐滿老人家等拎津貼。將來老人家不斷增加,可想像問題有多大」。
周永新表示,近百頁的研究報告(技術報告另有300多頁)至今完成八成,曾辦約30個焦點小組諮詢不同階層、勞資雙方等,但因政府要求以剛出爐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資料重新推算,遂延至7月1日前呈交。
明報記者 錢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