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來溫哥華多少年?有人告訴我,那霓虹閃爍的地方幾十年前是個小漁村——像人一樣,城市是活的;人的臉會改變,城市的樣貌也會。愈來愈多人進來,愈來愈多高樓建起,城市每一天也有不同。
在忙碌的縫隙裏豁然回首,才發現彼此原來都已不似當初……
生活即是藝術
在格蘭護橋(Granville Bridge)附近的Gesamtkunstwerk展覽室,平面的媒體牆上正播放將建設於護橋旁、預計2018 年完工的一座高層大廈示意圖;具科技感的媒體牆另一面,則打造了整面傳統設計的書櫃,擺滿藝術工藝、建築設計等相關書籍。一面牆兩樣風景,傳統與現代輝映,是這次建築展覽想傳達的主體。
「Gesamtkunstwerk」(發音為'guess-amt-kunst-verk'),這個於1820 年創造出來的德文單詞,代表着「純粹設計」(totaldesign)或「生活即是藝術」(life as a total workof art),用於解釋藝術創意與工藝設計的最好結合。
Gesamtkunstwerk多媒體藝術展以建築設計角度看城市,重點放在溫哥華市具代表性的住宅大廈或大樓,並以將出現在格蘭護橋旁住宅用高樓為實例,通過模型、視頻和立體雕塑告訴你,一棟現代摩天大樓的誕生。
溫哥華建築回顧部分的焦點,為著名加拿大建築師Arthur Erickson於1955 年完成的溫哥華市區藍圖,這張首次向大眾公開的鉛筆繪圖充滿了當時他對溫哥華市的期望和景願。
「是時候開始思考溫哥華不能避免的命運──一個擁有一千萬人口的偉大城市! 」ArthurErickson 是這樣表示;而他的遠見預言了未來的溫哥華,這個城市不斷的擴張、發展,也許不完全是他藍圖裏的樣子,但確實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且持續增長的主要城市。
除Arthur Erickson對溫哥華市區的設計藍圖,現場也展出他在喬治亞西街(W. Georgia St.)設計的建築MacMillan-Bloedel Tower平面藍圖,以及1972 年的建築街景圖,充分顯現當時的建築風格對現今溫市景觀的影響。
在諸多近年出現在溫市的地標性建築中,由建築師James K.M Cheng 設計,傍福溪(False Creek)而依的888 Beach 被特別提及。其建築的摩登外觀、海港型的景觀風格,被認為大大影響往後溫哥華都市建築的趨勢。
科技與工藝的結合
Vancouverism ──溫哥華未來城市的設計走向。
科技、建築工藝、能源利用以及藝術,將成為溫哥華未來城市建築的走向。預計於2018 年落成的Vancouver House Tower,從公佈設計那一天起,就注定將成為溫哥華現代建築的代表之一。
這個在設計上有別於傳統的四角立方體建築;由於建築物需離橋至少三十公尺,原本長型立方體的建築,在靠橋那側截去一角,特殊的外觀設計打破傳統溫哥華高樓景象,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在創造不同凡響的建築外觀同時,打造出穩固地基是這次的科技突破。靠着九層樓深的地基和作為主線的鋼筋支架,整棟高樓根據建築商指出可抵擋九級地震。展覽現場也展示將使用於建築的環保建材, 這棟通過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環保檢驗的建築,將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通過白金級的高層綠建築。
「將永續經營的概念以及藝術設計融入新興的建築架構裏,重新思考溫哥華能源使用系統,啟發我們這項建築計劃;這不僅僅只是建築,而是打造一個資源循環利用,並且顛覆城市樣貌的項目。」Westbank項目發展執行長Ian Gillespie解釋。
這棟與眾不同的建築周遭發展也是焦點。未來橋底將設置多媒體螢幕來展示Emily Carr學生的藝術作品,還將裝上由藝術家Rodney Graham 設計的旋轉水晶吊燈,每到晚間九點將自動垂降旋轉,讓本來冰冷的格蘭護橋,在藝術的烘托下,籠罩了一層柔軟的氣息。
這次展覽將為民眾免費開放至本月18 日,想了解更多關於溫哥華城市建築的起源和未來展望,不妨去走走,想知道更多細節,現場還有語音導覽可多多利用。
Gesamtkunstwerk
地點:1460 Howe StREER
日期:即日起至5月18日
時間:周一至周日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門票:免費入場
瀏覽:http://gwerk.ca/
文:葉曉蓉
圖:葉曉蓉/ Gesamtkunstwe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