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閱讀卷文言篇章的出卷人,用心良苦,希望年輕人能從中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出路。2012年考材談教育,比較孔子(儒家)與韓非(法家)的觀點,探究何者合乎教育之旨;2013年談「義」,比較北郭騷與聶政的作為,何者合乎儒家思想的「義」。
抓住儒家觀點 易掌握題目
「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化承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進行。」《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語文和文化手牽手,月老是以孔孟為首的儒家思想,充滿傳統文化的情意結(年輕人負責承傳)。題目形式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牢牢抓住儒家思想的特點,或能走進出卷人的內心世界。
茲提述儒家教育思想的幾項特點,盼有備,無患。
1. 有教無類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教育學生,不以族類、貴賤、階級、年齡等為限制。朱熹《論語集注》說:「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2. 因材施教
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及性格,結合實際情况予以教育。正如孔子所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之較高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則不宜告之。)
3. 德才兼備
品德要高尚,知識要淵博,相輔相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上位者自身行為端正,毋須多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即使發下命令,也沒人聽從。)
4. 尊師重道
此乃飲水思源,知識德行的根本。「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老師受到尊敬,學問和道理才會得到尊重。學問道理受到尊重,人們才會認真學習。)
5. 教學相長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學習過後才知學識不夠,教學之後才知學識不通達。知道不足,才能反省。知道有困難,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
6. 學以致用
不空喊口號,必須將已知的道理應用於實際生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習」,就是篤行,應用的意思。(學習道理,並常常付諸實踐,不是很高興嗎?)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