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美中形勢:特朗普打亂章逼讓步
毋懼民怨忍得經濟陣痛 中國一手牌可抗衡美國
【明報專訊】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級,外界最關注哪方掌握更多籌碼?哪方更能承受經濟陣痛?特朗普政府聲稱,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龐大,自己佔據談判有利位置;而中國掌控全球大量關鍵工業原材料的生產,有利強硬報復以回應美國威脅。
去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遠高於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額。這也是為何特朗普政府聲稱佔據談判有利位置。
然而,貿易格局遠比這更複雜。專家指出,中國認為自己不僅能給美國造成更大打擊,還更能承受關稅戰帶來的衝擊。
禁出口關鍵礦物作為報復
阿爾伯達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佳表示,其實中國手上也有不少牌可打,它具備相當的談判籌碼。
王佳指出,中國掌控全球大量關鍵工業原材料的生產,這些原材料對美國來說極難尋找替代來源。例如中國早前便禁止出口部分關鍵礦物,作為報復措施。
該禁令涵蓋了7種稀土元素及其在國防、能源和汽車技術中使用的磁體。
她說:「這對美國相關產業將造成真正的衝擊,能替代中國供應的國家非常少。其他供應商沒有足夠的時間迅速進入市場,並提供美國所需的數量,所以這是中國可以打出的一張非常有力的牌。」
王佳還指出,中國是美國第二大外國債權國,截至1月,中國持有大約7,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與2018年貿易戰時中國迅速尋求與美方談判、緩解關稅壓力不同,這次北京採取更強硬的應對態度。
美關稅頻變動 信息混亂
總部位於紐約的Tolou資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哈基米安(Spencer Hakimian)表示,中國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多元化其貿易伙伴。
哈基米安說:「中國對美出口在過去13年基本持平,但在同一時期,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了80%以上。」
他表示,即使是在特朗普首次執政期間,中國對美國關稅的依賴程度也較高;但如今,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約為4,000億美元,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0萬億美元,這使其在經濟上的抗壓能力顯著增強。他說:「這只佔中國經濟2%,當然貿易戰會有影響,但當經濟年增長率達到5%,而一次性損失2%,那其實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嚴重。」他指出,中國早已制定長期戰略,並對美方加徵關稅做好周密準備。
相比之下,他批評華盛頓的做法混亂無序,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稅率頻繁變動。同時,內閣高層對關稅政策的解釋也各執一詞,甚至相互矛盾。有人稱關稅是永久性的、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也有人則稱只是談判籌碼,用來迫使中國讓步。
或對外企發起反壟斷調查
哈基米安說:「我是美國人,我都希望美國在這場貿易戰中獲勝。但我也須保持客觀,因為我是全球資產管理人,這是我的職責。中國方面明顯在準備上更加充分。」
兩位中國問題專家梅德羅斯(Evan Medeiros)和波爾克(Andrew Polk)最近在《華盛頓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分析北京的新興戰略。
文章中提到,中國正運用他們稱之為「精準制導經濟武器」的一系列手段,不僅僅局限於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中國還可能對外國企業發起反壟斷調查。
中國推出了所謂「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針對被列入的企業設置更多限制,令其在中國的經營更加困難。最關鍵的是,中國在貿易戰中展現出更高的「承壓能力」。
王佳指出,相比美國政府必須應對因經濟衝擊而不滿的消費者情緒,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的政治壓力要小得多,因此更能承受貿易戰帶來的經濟陣痛。
綜合種種因素,可看出中國在這場貿易戰中採取的策略正逐漸清晰。中國領導層相信自己不僅能對美國造成實質衝擊,同時還能借助這場危機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