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好房子」從紙上走入現實
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好房子」有望成為內地樓市「破局」的關鍵。「好房子」不單單是供應「更好住」的房子,還承載茪漲a樓市發展邏輯的變化。建設和供應「好房子」,有助於激活內地居民潛藏的改善性住房消費需求,以此為抓手還能倒逼房地產市場相關改革,推動房地產走向新發展模式。
高品質住房將走向市場
從2022年住建部將「好房子」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到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到3年時間,「好房子」已從紙上走入現實。據統計,在今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有19個省市明確提出要建設「好房子」。一些探索已經開始,比如寧波、北京等城市調整計容規則,同樣的建築面積,得房率更高;杭州提出「在住宅層高不少於3米的基礎上,大戶型要求層高不少於3.15米」、「鼓勵結合景觀設置風雨連廊」等。各地紛紛出台新的技術規定、放寬計容政策、提高建築標準,預計更多新一代住宅、科技健康住宅等高品質住房將走向市場。
「好房子」概念是順應內地房地產市場發展階段調整而提出的,過去在住房嚴重短缺時代,足量供應是核心,通過大規模建設解決了「有沒有」問題後,內地樓市的重點逐步轉向「好不好」。
有望激活住房消費
有外資機構認為,城鎮化放緩、人口形勢變化意味茪漲a樓市增量需求已不復存在。但這一判斷實則嚴重低估了內地居民對「好房子」的需求。儘管內地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超過40平方米,較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到10平方米實現跨越式增長,但內地城市之間差距較大,特別是一線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顯著低於整體水平。在北京,5口之家擠在60至70平方米「老破小」生活的情景並不鮮見。此外,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內地住宅包含廚房、衛生間等完整功能的成套率只有80%左右,大量老房子功能並不齊全,生活舒適度和便利度很低。而且大量存量房屋在隔音、下水、防滲、採光等方面存在許多痛點。
這些都是改善性需求待釋放的空間,「好房子」的建設和供應有望激活這部分需求,從而帶動一二手房交易,滿足新市民、外來人口的需求,穩定銷售和房價,從而穩定預期,推動房地產全鏈條的正向循環。
推動樓市走向新發展模式
「好房子」建設本身就是推動樓市走向新發展模式的重要一環。一方面,建設「好房子」能倒逼房企從「拼規模」走向「拼品質」。今年以來,保利發展、招商蛇口、綠城中國等多家知名房企推出新的產品體系和品牌主張,企業競爭更多圍繞產品品質,而非價格或規模。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將房地產開發、銷售等基礎性制度改革納入「好房子」供應範疇。不少地方在土地出讓環節就調整設計規範、優化土地供應規則,為「好房子」建設預留空間。此外,衡陽、江門等地推動現房銷售,使「所見即所得」的現房交付模式成為新的交付標準。近年,房地產預售制催生諸如房屋無法交付、「貨不對辦」等系列問題,內地已明確逐步向現房銷售模式轉型,這也是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文:馮其十